謝枋得《七言詩·蠶婦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謝枋得
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原詩今譯】
杜鵑鳥一聲接一聲地啼喚,
泣著血絲一直叫到四更天。
蠶房里蠶稠桑葉兒沙沙響,
養蠶女怕葉稀時時起來看。
月兒從樓頂又掛到柳梢頭,
養蠶女難信此刻是四更天。
因為美娘出外歌舞還未還。
【鑒賞提示】
假如一個終年在貧困線上苦熬的窮人,突然闖入與自己天地懸隔的社會圈里,比如富商大賈的宅院,或者甚至是皇宮貴戚家里,他就會發現許多與自己已有的習慣完全背謬的東西。他會覺得在那里生活的是一些難以理解的 “怪人”,從而心理上形成極大的差異。類似的故事,中外古今文學作品里都有反映,例如《世說新語》里豪奢驚人的石崇就是。謝枋得《蠶婦吟》也是一篇這樣的作品。
詩題曰“蠶婦吟”,本是寫養蠶婦女之辛勞的。但是詩歌并沒有到此就止;詩人為了透過一層體現蠶婦之苦,通過蠶婦的心理以及蠶婦特有的思維邏輯,寫了南宋末年上層達貴官員們的荒淫,并將兩者作了明顯的比較,則蠶婦愈見其苦,統治階級愈見其荒淫。詩的構思堪稱巧妙,角度也十分新穎。短短的一首七絕能做到這樣,實在難得。
起句點節令、時間。子規又名杜鵑,相傳是古蜀王望帝杜宇魂魄所化。子規春天啼叫不止,鳴聲凄苦,直至吐血而死。“啼徹”即啼個不停,從黃昏直到四更,是為“徹”。四更正是萬籟俱寂,人們甜睡之時,然而仍有不眠之人,那就是養蠶婦。第二句“起視蠶稠怕葉稀”即解釋蠶婦何以徹夜不眠的原因。“怕”字貫“蠶稠”和“葉稀”兩處,應該是“起視怕稠蠶葉稀”,為了協調平仄將“怕”字后置。“蠶稠”并不是真的蠶兒稠稠密密——大凡對養蠶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蠶愈大(所謂蠶老)所食桑葉愈多、愈快,當桑葉食盡時,則只見蠶兒擠在一起,這就是“蠶稠”了。“蠶稠”和“葉稀”互為因果。蠶兒沒的吃,勢必影響作繭,所以當蠶養到后期,蠶婦們是徹夜不得休息的,要不斷地給蠶添加新葉。
關于蠶婦之苦,詩寫到此為止。三、四句突然宕開,說到蠶婦以外去。可以說整首詩巧處、妙處皆在后兩句。
蠶婦起來視察了蠶和葉的情況,看看月亮,已經高懸在樓頭楊柳梢了。根據經驗,她知道此刻正是四更天。在蠶婦的心里,她相信全世界的人都在甜睡,除了像她這樣的蠶婦。可是為什么耳邊傳來隱約的管弦之聲?是那些如花似玉的舞女們在跳舞。該不是自己判斷錯了吧?現在并不是天將破曉的四更天?當然不會,高懸于樓頭的月亮證明著。那么為什么舞女們還不歸家?這簡直要把養蠶婦弄糊涂了,她怎么也不相信,竟有人也似她一般徹夜不眠!“不信”是三、四兩句的領詞,蠶婦不信樓頭高懸的是標志時間的月亮,就因為她不信舞女們竟然四更天尚不歸去。當然,在舞女周圍酒酣耳熱、興致勃勃觀看歌舞的是達貴官人們,這一點蠶婦可能知道,也可能并不知道。詩人當然是知道的,他字面上寫“玉人歌舞未曾歸”,其意并不在諷刺歌舞妓,而是在那些醉生夢死的達官貴人身上。這和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用意是相同的。
上一篇:杜審言《五言詩·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岑參《五言詩·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