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騎連西向楚云,朱軒出餞晝紛紛。百城兼領安南國,雙筆遙揮王左君1。一路諸侯爭館谷,洪池高會荊臺曲。玉顏送酒銅鞮歌,金管留人石頭宿。北雁初回江燕飛,南湖春暖著春衣。湘君祠對空山掩,漁父焚香日暮歸。百事無留到官后,重門寂寂垂高柳。零陵過贈石香溪,洞口人來飲醇酒。登樓暮結邵陽情,萬里蒼波煙靄生。他日新詩應見報,還如宣遠在安城。
此一結渾雅有遠致,稍見品格。
【校記】
1.王,《全唐詩》注:一本空此字。
【箋釋】
[中兄] 仲兄,次兄。《鹖冠子·世賢》:“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
[邵州]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九:“邵州,秦為長沙郡地,漢為昭陵郡。吳分置邵郡,今州是也。宋、齊并為邵陵王國,隋開皇十年,以邵陵郡屬潭州。隋末陷于寇賊,武德四年平蕭銑,屬南梁州,貞觀十年改為邵州。”
[楚云] 楚天之云。《晉書》卷一二《天文志》:“韓云如布,趙云如牛,楚云如日,宋云如車。”邵州屬古楚地,此處以楚云代指邵州。杜甫《歸雁二首》:“欲雪違胡地,先花別楚云。”
[百城] 指各個城邑。曹植《又贈丁儀王粲》:“壯哉帝王居,佳麗殊百城。”陸云《答張士然》:“百城各異俗,千室非良鄰。”王勃《乾元殿頌·序》:“百城煙歭,望秋露而乘風;千室云開,合宵霆而組化。”也借指各地的地方官。潘勖《冊魏公九錫文》:“劉表背誕,不供貢職,王師首路,威風先逝,百城八郡,交臂屈膝。”楊炯《益州溫江縣令任君神道碑》:“所以一縣稱平,所以百城尤最。” 安南,《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八:“安南,今為安南都護府理所……古越地也,秦始皇平百越,以為桂林、象郡,今州即秦象郡地也。趙佗王南越,地又屬焉。元鼎六年,平呂嘉,遂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元封五年置刺史以部之。名曰交趾者,交以南諸夷,其足大趾廣,兩足并立則交焉。漢本定為交趾刺史,不稱州,以別于十二州。建安八年,張津為刺史,士燮為太守,共表請立為州,自此始稱交州焉。吳黃武五年,分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為交州,南海、郁林、蒼梧三郡為廣州,尋省廣州,還并交州,以番禺為交州理所。后又徙于交趾。晉太康中,徙理龍編。隋開皇十年,罷交趾郡為玉州,仁壽四年,置總管府。大業三年罷州,復為交趾郡。武德四年,又改為交州總管府,永徽二年改為安南都護府,兼置節度。至德二年,改為鎮南都護府,兼置節度,大歷三年罷節度置經略使,仍改鎮南為安南都護府,貞元六年,又加招討處置使。”邵州地接安南,故云兼領。
[雙筆] 《太平御覽》卷六○五引《漢官儀》:“尚書令仆丞郎月給赤管大筆一雙。”《舊唐書》卷九四《李嶠傳》:“嶠早孤,事母以孝聞,為兒童時,夢有神人遺之雙筆,自是漸有學業。弱冠舉進士,累轉監察御史。”后以“雙筆”為頌人出任官職或文才出眾之詞。王左君,不詳。
[洪池] 古池塘名。《文選·張衡〈東京賦〉》:“于東則洪池清蘌,淥水澹澹。”李善注:“洪,池名也,在洛陽東三十里。”曹丕《猛虎行》:“梧桐攀鳳翼,云雨散洪池。”袁宏《后漢紀·靈帝紀下》:“孟軻謂梁惠王極陳其事先帝之制,左開洪池,右作上林,不儉不泰,禮以合中。” 荊臺,古楚國著名高臺。故址在今湖北省監利縣北。劉向《說苑·正諫》:“楚昭王欲之荊臺游,司馬子綦進諫曰:‘荊臺之游,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獵山,下臨方淮,其地使人遺老而忘死,人君游者盡以亡國,愿大王勿往游焉。’”漢邊讓《章華賦》:“楚靈王既游云夢之澤,息于荊臺之上……顧謂左史倚相曰:‘盛哉斯樂,可以遺老而忘死也!’”
[銅鞮歌] 即《白銅鞮歌》,也稱《襄陽蹋銅蹄》。樂府清商曲名。《隋書》卷一三《音樂志上》:“初武帝之在雍鎮,有童謠云:‘襄陽白銅蹄,反縛揚州兒。’識者言,白銅蹄謂馬也。白,金色也。及義師之興,實以鐵騎,揚州之士,皆面縛,果如謠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聲,帝自為之詞三曲,又令沈約為三曲,以被弦管。”
[石頭] 即石頭城,古城名,又名石首城。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本楚金陵城,漢建安十七年孫權重筑改名。城負山面江,南臨秦淮河口,當交通要沖,六朝時為建康軍事重鎮。唐以后,城廢。《文選·謝靈運〈初發石首城〉》李善注引伏韜《北征記》:“石頭城,建康西界臨江城也,是曰京師。”岳珂《桯史·石城堡寨》:“六朝建國江左,臺城為天闕,復筑石頭城于右,宿師以守,蓋如古人連營之制。”
[湘君祠] 《七國考》卷九:“湘君祠、湘夫人祠,《九歌》有湘君、湘夫人,皆楚祠也。”《全唐詩》卷三四八陳羽《湘君祠》:“二妃怨處云沉沉,二妃哭處湘水深。商人酒滴廟前草,蕭索風生斑竹林。”
[漁父] 喻隱者。《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零陵] 古地名。在今湖南寧遠東南。相傳舜帝葬于此。《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裴骃集解引《皇覽》:“舜冢在零陵營浦縣。”應劭《風俗通義·聲音·管》:“昔章帝時,零陵文學奚景,于冷道舜祠下得生白玉管。”《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九“永州”:永州治所在零陵。“秦屬長沙郡,漢為長沙國,武帝分置零陵郡,領縣十。至宋,封晉恭帝為零陵王。隋文帝開皇九年平陳,置永州,因水為名。大業三年,復為零陵郡,四年又置永州。《史記》舜葬九疑,即此也。”“零陵縣,本漢泉陵縣地,隋平陳改為零陵縣。自改零陵,故移于此。”
[宣遠] 《宋書》卷五六《謝瞻傳》:“謝瞻字宣遠,一名檐,字通遠,陳郡陽夏人……尋為高祖鎮軍、瑯邪王大司馬參軍,轉主簿,安成相……瞻善于文章,詞采之美,與族叔混、族弟靈運相抗。” 安成,即安城。《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八“吉州”:“安福縣,本漢安平縣,后漢改為平都縣,屬廬陵。吳分置安城郡,隋廢郡為安復縣,武德中改為安福縣。”此處以安成相謝瞻比擬典邵州的中兄。
上一篇:《別汜水縣尉》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贈別華陰道士》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