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送祁樂歸河東》原文與賞析
岑參
祁樂后來秀,挺身出河東。
往年詣驪山,獻賦溫泉宮。
天子不召見,揮鞭遂從戎。
前月還長安,囊中金已空。
有時忽乘興,畫出江上峰。
床頭蒼梧云,簾下天臺松。
忽如高堂上,颯颯生清風。
五月火云屯,氣燒天地紅。
鳥且不敢飛,子行如轉蓬。
少華與首陽,隔河勢爭雄。
新月河上出,清光滿關中。
置酒灞亭別,高歌披心胸。
君到故山時,為吾謝老翁。
祁樂,與岑參、杜甫為同時人,與鄭虔等為當時知名畫家。杜甫詩《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畫障歌》,其中有“豈但祁岳與鄭虔”句,提到過他。據錢謙益箋:“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李嗣真《畫錄》云:……祁岳在李國恒之下。岑參送祁岳詩云云,瞽者唐仲云疑即其人。岳之與樂,傳寫之誤也。”則杜甫詩中的祁岳,也就是岑參所送的祁樂。祁岳能在杜詩中與詩書畫“三絕”的鄭虔相提并論,則其畫之水平可知。杜詩作于天寶十三載(754),并在天寶十一載(752)、十二載(753)在長安與岑參兄弟多次交往,岑參此詩或即作于此時。詩中表現了對懷才不遇的祁樂的深切同情,贊揚了他的愈挫愈奮的豪爽性格,也曲折地流露出作者對當時埋沒人才的腐敗政治的不滿。
詩為送行之作。不少送行詩都是先渲染環境,為“黯然神傷,唯別而已矣”的送行制造氣氛。但岑參此詩卻迥然而異,先從被送者寫起,刻畫出一個富有才氣、性格豪放但卻屢遭挫折的人物形象,發端特為奇警突出,一開始就顯現了自家特點。“祁樂后來秀,挺身出河東。”兩句中不僅交待了祁樂的故鄉河東郡(今山西西南部),為篇末“君到故山時,為吾謝老翁”伏筆,而且稱贊了他是后起之秀。“挺身出”三字特別遒勁有力,祁樂這個出類拔萃的人物形象,挺然屹立在讀者面前,真有鶴立雞群之感,顯現了非凡的氣度。然而,這樣一位人才,卻連遭挫折:往年他到驪山溫泉宮向玄宗獻賦,但玄宗耽于酒色,根本不召見他,他的文才得不到表現和發揮; 于是,他轉而從軍,希圖從武功方面表現自己的才能,但“前月還長安,囊中金已空”,顯然同樣蹭蹬不遇。這當中,隱隱透露出詩人對當時腐敗政治的憤慨,也有“英雄識英雄,惺惺惜惺惺”之意,滿含著深切的同情。在短短六句詩中,寫了祁樂獻賦、從戎、返京三件事,井然有序,意脈貫通,氣勢豪雄。使祁樂這個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接著,作者寫了祁樂在繪畫方面表現出的非凡才能。“有時忽乘興”的“興”,當然是指創作的沖動,或曰靈感,但同時,這“興”中也包含著胸中的一股郁勃不平之氣,他用一支畫筆,來寄托自己的情懷。那江上孤傲的奇峰、蒼梧山上盤繞不去的愁云以及天臺山上那挺拔的青松,自然是他筆下繪出的景物,由于繪畫的生動逼真,掛在高敞的廳堂上,“颯颯生清風”,有如真景一般;但是,這不也是他個人形象的寫照,他的內心世界的披露嗎?這幾句詩,作者把寫畫和寫人融為一體,在畫和人的高度統一中,不惟看出了祁樂的畫品,也呈現了他的難能可貴的人品。這里面,作者對祁樂的無限敬佩、欽仰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間。
同時,詩還通過插敘,以欣然向往之意,描寫了祁樂從戎出塞到達新疆火云山的情形:那盛夏熾熱的赤云,把天地烤得通紅,連鳥兒也不敢飛,而祁樂卻如轉蓬一般,行走如飛,履險如夷。這種描寫,自然是極為大膽的夸張,其中“氣燒天地紅”一句,想象新穎而奇特,正如他后來在《火山云歌送別》一詩中所寫的: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但在這夸張中,不僅形象地寫出了邊地夏天的特別炎熱,使人不覺其過分,更主要的是,它寫出了祁樂這位剛強不屈的人物的不畏艱難、奮發踔厲的精神,他不以自己的挫折為懷,也不怕環境的惡劣,仍然執著地走自己的路,一往無前而不可阻擋。四句中,飽和著作者對祁樂性格的贊美。
最后,作者才漸漸寫到送行,先用“少華與首陽,隔河勢爭雄”二句過渡,從長安附近的少華山想到祁樂家鄉河東郡的首陽山,隱以雄偉的高山來比祁樂形象的高大和性格的威武不屈,同時也含送別之意。然后,作者才寫送別的環境和地點:那是在夜晚之中,新月從東面的黃河上升起,清冷的光輝灑滿關中,也灑滿長安,為送別蒙上了一層淡然而愁的影子。但是,他們在灞亭臨別之際,決不作兒女沾巾,而是痛飲高歌,完全是一派樂觀豪放的氣概。作者把送別的地點安排在“灞亭”,也含有深意。據《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與匈奴戰,失利,“當斬,贖為庶人。頃之,家居數歲。……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這里隱以能征善戰而卻受屈于灞陵醉尉的李廣比祁樂,其中表露出作者對英雄無路的憤懣之情。雖然如此,他們仍是“高歌披心胸”。直到最后告別時,作者才說: “君到故山時,為吾謝老翁。”點出別離之意。但就是在這兩句中,作者也沒有半點叮囑祁樂本人的話,只是讓祁樂轉告作者對祁樂父親的問候。這是否顯得有些不近情理呢?當然不是。因為作者本是性格豪爽之人,不慣作細細叮嚀之語;同時作者也深知祁樂和自己的性格一樣,在今后的經歷中不管遇到任何情況,都會以一往無前的精神對待之,無須自己的叮囑;另外作者讓祁樂轉告對“老翁”的問候,既是對長輩的尊敬,也是對祁樂的尊重,顯得情真意摯,千言萬語已經包蘊其中,表現出深切豪爽的友情。這個不同一般的結尾,對全詩作了剛健有力的收束,并且留下咀嚼不盡的情味。
這首詩,作者從祁樂的氣度、遭遇、才能和性格,一路遙遙寫來,結構上顯得起伏跌宕,筆致搖曳多姿。中間暗中過渡,逐漸寫到最后的送別,也是鋪墊、烘托,極盡曲折變化之妙,充分體現出作者的藝術匠心。全詩一韻到底,讀來音韻鏗鏘,有如江河奔流,與全詩的豪邁氣勢相一致,表現出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
上一篇:《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謁使君叔》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韋應物·送終》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