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五言詩·秋浦歌(其十五)》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李 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原詩今譯】
哦,滿頭的白發居然長了三千丈,
只因為,那憂傷綿綿不絕如此長。
明鏡啊明鏡,你的主人我不明白,
你從什么地方,得到了九秋之霜?
【鑒賞提示】
李白寫這首詩,大約在天寶十三載(754),詩人已經五十四、五歲了。秋浦是宣州屬縣,李白當時正在宣州一帶漫游。在此之前,他在詩中多次感嘆過白發早生,此時,白發一定是更多,所以,晨起攬鏡,乍見又增添了許多白發,觸目驚心,不禁驚呼“白發三千丈”!古人蓄發,平時挽在頭頂,梳理時,長發便垂落下來。“三千丈”的夸張,就是在這樣的具體情景下產生的,這一聲驚呼,造成震慄人心的藝術效果,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個手挽飄蕭白發、滿臉痛苦神情的老人形象。這句詩的潛臺詞是: 我這滿頭白發怎么會長得這樣盛呢?自驚中包含著自疑,從而引出下句的回答。
“緣愁似個長”,原來是愁緒使人生出了這樣長的白發。“似個”即“像這樣”的意思。這句自答,語勢跌落,形成一道曲折,情緒由暴烈轉為悲涼。獨坐愁城的詩人,在沉重的嘆息聲中,無力垂下了白發。詩人年過半百,功業無成,在那令人窒息的黑暗現實中,感到個人前途黯然無望了,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愈來愈尖銳,他還更憂慮國家的命運。這些令人憂心的事,詩人怎能不顏色改易、精神損消呢? 這便是“愁”的內涵。
第三、四句好像平地又起一層波瀾,形成第二道曲折:“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詩人似乎不相信自己陡然增添了許多白發,再次攬鏡自照,好像不相信那飄滿白發的鏡中人就是自己。這一動作上的反復,表明李白雖然面對這嚴酷的事實,卻不愿意承認的矛盾復雜心理,詩人對鏡看得分明了,又引出另一個問題:“何處得秋霜?”這句問話,可能又勾起詩人一番痛苦的回憶:幾十年來,詩人在命運的道路中奔波顛踣,一次次的失意、挫折,都使他胸中沉積起層層郁憤,頭上又添數莖白發。這滿頭秋霜,乃是大半生坎坷經歷的印跡和明證! 詩中連用“不知” “何處”兩個疑問詞,以強烈感嘆的語氣,把問題提了出來,卻沒有回答。它把無限的痛憤和悲涼留了下來。
在修辭學上,但凡要講“夸張”,無不舉“白發三千丈”為例證。李白是運用了夸張手法。雖然任何人的頭發事實上不可能長到三千丈,但詩人夸張的目的不是在說頭發,而是極言愁之深廣,不是事實上的夸張,而是主觀情緒沖動的夸張。而且詩人并沒有說出愁的具體內容,更使人覺得其愁浩茫無邊。在回味與思考中,我們認識了古代封建社會一位天才的可悲命運。
上一篇:程顥《七言詩·秋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白《五言詩·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