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英雄之言》原文|注釋|賞析
物之所以有韜晦①者,防乎盜②也。故人亦然。
夫盜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 其所以異者,退遜之心,正廉之節,不常③其性④耳。視玉帛⑤而取之者,則曰牽于寒餓⑥; 視家國而取之者,則曰救彼涂炭⑦。牽于寒餓者,無得而言矣⑧; 救彼涂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而西劉⑨則曰: “居宜如是⑩!”楚籍(11)則曰: “可取而代(12)!”意(13)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14),然后生其謀耳。
為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15),不為人之所窺(16)者,鮮(17)矣!
(《讒書》)
注釋 ①韜晦——韜光晦跡,收斂光芒,隱藏蹤跡,指生物在生理上隱蔽自己的本能。②盜——指加害于身的外敵。③不常——不能始終保持。④性——指退遜之心、正廉之節等人的本性。⑤玉帛——玉器、束帛,這里指金錢財物。⑥牽——牽累,迫使。此句意為: 為寒餓所迫。⑦涂炭——污泥和炭火,比喻困苦境地,猶言水深火熱的境地。⑧無得而言——簡單明白,沒有什么可說的。⑨西劉——劉邦。秦亡后,楚漢相爭,楚在東,漢在西,故稱劉邦為“西劉”。⑩居宜如是——意即大丈夫應當過這樣的生活。《史記·高祖本紀》載: 漢高祖劉邦在咸陽服役時,看到秦帝的豪華生活和壯麗的宮殿,曾情不自禁地慨嘆說: “嗟夫,大丈夫當如此也! ” “居宜如是”是概括其大意。(11)楚籍——項羽。項羽名籍,世為楚將,故稱楚籍。(12)可取而代——可取(他)而代(之)。《史記·項羽本紀》載: 秦始皇出游會稽時,項羽和他的季父項梁看到秦始皇后說: “彼可取而代也! ”(13)意——推想。(14)靡曼驕崇——靡曼:奢侈、華美,指宮殿服飾;驕崇:驕貴尊崇,指地位作風。(15)峻宇逸游——峻宇: 高大的房屋。《書·五子之歌》: “甘酒嗜音,峻宇雕墻。” 逸游: 舒適游樂的物質條件。(16)窺——窺伺,猶言暗算,打主意。(17)鮮——少。
賞析 本文推衍《莊子·胠篋》中“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道理,揭露當時宦官、朋黨用美麗的言辭掩飾其勾心斗角,竊國禍民的丑惡行徑。
借古諷今,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湯滅夏時,打出的旗號是“吊民伐罪”,所謂“有夏昏德,民墜涂炭”(《書·仲虺之誥》)。劉邦、項羽互爭王位,卻被目為“英雄”。作者用他們暗比唐末宦官、朋黨勾心斗角的權利之爭,不露痕跡地揭發和抨擊了權勢者的竊國行徑。所謂“不常其性”、“為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表面為其開脫,實則深含譏諷。
簡單勾勒,剖示心態,是本文的第二個特點。本文篇幅不長,但讀起來頗有情趣,這與作者采用“寓理于形”的議論方式是分不開的。“盜”雖然已失去了人的“善”的本性,但他們從外表上看與常人并沒有什么區別。“冠履焉,衣服焉”,寥寥數字,卻將“盜”的儼乎其然的情態呈現于讀者的眼前,令人忍俊不禁。而“居宜如是”、“可取而代”、“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后生其謀耳”,則借用歷史典故進一步描繪其心態,喚起讀者的聯想,讓權勢者竊國禍民的丑惡面目從“救彼涂炭”的“英雄”假象之中幻化出來,震聾發瞆。
勾勒形象,只著衣帽;借用典故,只描心態,而我們得到的卻是全人、全情、全理,真可謂惜墨如金。作者技藝的精湛可見一斑。
上一篇:李大釗《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羅隱《荊巫》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