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朱彝尊
雄關直上嶺云孤, 驛路梅花歲月徂。
丞相祠堂虛寂寞, 越王城闕總荒蕪。
自來北至無鴻雁, 從此南飛有鷓鴣。
鄉國不堪重佇望, 亂山落日滿長途。
〔大庾嶺〕相傳漢武帝有庾姓將軍筑城于此,因有此名。又名東嶠、梅嶺。在今江西大余、廣東南雄交界處,為嶺南嶺北的交通咽喉。〔雄關〕指大庾嶺上的梅關。舊時嶺上多梅。至清梅樹已蕩然無存。〔丞相祠堂〕在大庾嶺云封寺前,祭祀唐宰相張九齡。〔越王城〕南越王趙佗都城。在廣州西二十余里。
順治十三年(1656),作者應廣東高要縣知縣楊雍建聘請,途經大庾嶺,有感,寫下此詩。時曹溶為廣東布政使,他與作者是世交。作者時年二十九歲,到廣東跟曹溶也有直接關系。這年九月,鄭成功被清軍打敗,退出舟山群島。桂王朱由榔從肇慶退到云南,依靠李定國,形勢對南明政權十分不利。江南士大夫懷念故國,往往與鄭成功等反清部隊有聯系。一有株連,就要遭到清政府鎮壓。朱彝尊為了避禍,投奔南方,借曹溶為保護傘,這是很明顯的。詩的首聯是作者由下向上望到的情景:梅關高高在上,雄杰險固,庾嶺高聳入天,一片孤云慢慢移動。以小襯大,益見雄美的氣象與他處不同。接著仍從上下的角度來寫:古代相傳的庾嶺梅花,南枝先開,北枝后放。一路走去,誰知隨著歲月的流逝,現在一枝也見不到了。以古之有,證今之無,物有感衰,不禁憮然增感。頷聯寫云封寺前張九齡丞相的祠堂,作者緬懷這個開元盛世的名宰相,聯系明末周延儒、溫體仁二個奸相,兩相對照,對祠堂不免有徒增寂寞之感。作者由近及遠,橫向聯系,忽然又想起了漢初南越王趙佗獨霸一方的威勢,事過二千余年,城闕總該荒蕪。這是作者的托辭,暗指桂王離開肇慶,他不好明白說出來。這種心情可以理解。頸聯“自來北至無鴻雁,從此南飛有鷓鴣”從飛禽著眼,凄苦之情,灼然可見。鴻雁南飛,只在衡陽一帶,而自己孑然遠行,比南飛的鴻雁更遠。天涯游子,眼前見到的只是鷓鴣,它不時發出“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聲,怎不心煩意亂。“鄉國不堪重佇望”,水遠山遙,鄉關何處?凄迷煙樹,故國何在?這里包含了多少復雜的感情!是作者不能重佇望,還是禁不住重佇望?千言萬語,歸結一句:只能向前不能后退。“亂山落日滿長途”,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硬著頭皮,在亂山叢中,趁著落日的余輝,蹣跚前進。
詩篇以上下遠近景物來寫,虛實相間,或有或無。雄關獨峙,祠堂寂寂,鷓鴣南飛,夕陽滿山。無梅花可折,無鴻雁傳書,跋涉了萬水千山,依然是征途未盡。詩篇給讀者留下了一幅游子遠行圖。為了避禍,不憚遠行,落寞情懷,凄涼意緒,與元人馬致遠《天凈沙》中“古道西風瘦馬”的行子相比,此詩所蘊含的內容和景物雖不盡相同,而“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受,當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岳鄂王墓·元·趙孟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麗華·清·袁枚》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