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涉《七言詩·登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李 涉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原詩今譯】
我整日價昏昏沉沉醉得如做夢,
忽聽說春光將盡才勉強把山登。
過竹院遇山僧和他談天又說地,
又獲半日悠閑啊,短促的人生!
【鑒賞提示】
詩人早年與其弟李渤隱居廬山,走上仕途以后又頗多危難,幾度貶官流徙,終于失意歸隱。李涉在其詩中說過“轉知名宦是悠悠”;“一從身世兩相遺,往往關門到午時”;“一自無名身事閑”等一些與世相違的牢騷話。
《登山》一詩就是這種思想情緒的反映。首句“終日昏昏醉夢間”寫自己事不關心、百無聊賴的情緒,以至于連春天逝去都不曾察覺。“忽聞春盡強登山”,春盡才去登山,又著一“強”字,把自己沒精打采之態寫足。春光是美好的,我國很早就有清明踏青、插柳等風俗活動。春天的氣息一到,就斷不了有出門踏青的人,到清明時達到高潮,連學校的讀書人也要放假。而我們的詩人則由于情緒不佳,百無聊賴,竟連游春的興致也沒有。大約是其他的人接二連三地游春弄得詩人不耐煩了吧,只得勉力從俗,不情愿地也去游一下——再不游,春天就要過去了。這就是“忽聞春盡強登山”所包涵的意思。
第三句的“因過竹院”承上,既然勉力出門登山,于是便信馬由韁地隨意所之,到了竹院;“逢僧話”啟下,想不到在竹院(即遍栽竹子的寺院)遇到了一位僧人,一席話語,詩人百無聊賴的情緒,以及毫無興致的登山,一切都得到了改觀,都得到了解脫,這就是第四句“又得浮生半日閑”告訴我們的。可能是高僧的一番話,解開了他煩亂的心緒,使他頓覺心地光明,從塵世蠅頭名利、擾攘紛繁的你爭我奪中解脫出來,進入清靜寂寞、與世無爭的釋道境界。“浮生”即人生,舊時認為人生短促、世事無定,有如浮萍。“閑”,也不可僅看作“忙閑”的閑,這是“逢僧話”的收獲。與僧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詩人霎時茅塞頓開,身心俱“閑”,得到了休息、悅愉和解脫。末句是李涉的名句,是全詩的警策之處,為人傳誦久遠。從末句的“閑”中,可以看出首兩句刻劃的詩人形象似乎并非是真正的悠閑自在,而是在人生角逐的大舞臺上,他敗下陣來,心勞日拙,經僧人一番開導,才悟出只有無欲,才能清靜。大約這就是作者賦予詩中的禪理。據《唐詩紀事》說,此詩一名《題鶴林僧室》,可見有感謝寺僧醒悟的意思。
上一篇:杜甫《五言詩·登兗州城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五言詩·登岳陽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