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柱塔
座落在當涂縣城西2.5公里,姑溪河注入長江口處。據《當涂縣志》載,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民間掘土,得一宋時藏金窖。縣令章嘉禎以其金購民田為塔基,壘土成阜,不到一年建成此塔。初名金淋,不久改為今名,含有“非金而有金肋,非柱而有柱形”之意。金柱塔是一座風水塔。當涂三面環山,西面姑溪直瀉長江,“風水家”以為對地方不吉,須建浮屠以鎮之。塔為石磚砌成,六角七層,高約33米,有石階而上。內壁有石刻浮雕。因久受江潮沖擊,岸基崩蝕,塔圮。康熙六年(1667年)重建,并造一堂一亭于塔下,周圍植以花竹。現堂、亭俱廢,僅存孤塔,屹立江邊。登臨塔頂,翠螺之秀、天門之險,青山隱隱,揚子滔滔,盡收眼底。
〔古詩文賞析〕 金 柱 塔 明·梅淳
孤標窣堵郡城西,蠟屐爭疲百尺梯。
出岫雙蛾云際隱,當軒百雉樹中迷。
金柱塔,聳立在安徽省當涂縣,城西姑溪河入江。當涂三面環山,西面的姑溪河自此直瀉長江。明代萬歷年間,“風水家”一致認為這樣的地勢環境不太吉利,需建塔以鎮邪氣。因此,金柱塔起初是作為一座風水塔而壘建起來的。明人梅淳的《金柱塔》一詩在遠近交替、靜動對比的生動描繪中,集中展現出金柱古塔四幅變幻多姿的美麗圖景。
詩人慕名來到郡城當涂,興奮地踏上通往古塔的綠堤,抬頭遠望,攝下了金柱古塔的第一幅圖畫:“孤標窣堵郡城西”,在城郭的西郊,一座石磚砌成的百尺高塔巍然屹立。塔下,嫵媚宛轉的姑溪河淙淙作響,歡快流淌。河的西岸,綠樹翠竹,綿延千里,遠接天際。溪水中倒映著六角玲瓏的古塔之影,隔水相望,宛若茫茫江心的一只航標,分外醒目。
如此景致,怎么不令人心馳而神往呢?果然,原先作為村民野老祭祀風水之神的圣地寶塔以其獨具的秀美古樸,招徠了眾多游者,一飽眼福,文人墨客也競相前來,覽物寄情。這不,詩人梅淳已穿溪而過,來到了金柱塔前,一幅“蠟屐爭疲百尺梯”的生動圖景展現在他的眼前。只見:祭者,熙熙攘攘,爭先恐后;游者,前擁后擠,絡繹不絕。塔上塔下,萬頭攢動,歡笑之聲,不絕于耳。見此情景,詩人也不甘落后,他腳下涂蠟的木屐,走進塔內,興致勃勃地加入登塔者的行列之中,隨著人流,輕快敏捷地沿著臺階拾級而上。然而,躋攀百尺危塔的確不是容易之舉,漸漸地,腳下的蠟屐開始沉重,微微喘息之聲也隱隱可聞。可是,當他們正欲停下來休息片刻時,自塔頂傳來的陣陣歡呼之聲就象電磁波一樣強烈地吸引這群游人,爭奇好勝的心理促使忘卻疲勞,蜂擁而上,構成“爭疲百尺梯”的生動畫面。首句自遠處著筆,極寫金柱古塔的四周靜景,此句轉而寫遠景,窮形祭者游人的“爭疲”動態,兩句一遠一近,一靜一動,對比鮮明,相得益彰。
登臨塔頂,詩人轉而又寫遠景,“出岫雙蛾云際隱”這一句,勾勒出金柱塔總的背景環境。通過塔門極目四望,只見云霧一片,團團生煙;層巒疊嶂,宛延起伏。翠螺亭的秀麗幽美,天門山的險峻奇偉,還有穹窿盤礴的大青山都盡收眼底。順著滔滔不息的楊子江,放眼望去,不遠處的東西梁山,夾江相對,隔水相望,恰似一對蛾眉。元代著名的畫家趙孟頫在憑吊李白時,有詩句曰:“兩眉今日為君開”,此處“兩眉”就是指李白《望天門山》中“碧水東流至此回”的東西梁山。詩人從金柱塔上望過去,只見兩山聳峙,狀如蛾眉,茫茫天際外,“雙蛾”迷離朦朧、若隱若現。
登塔望山,景色如此壯麗,憑窗賞景,亦別有生意。“當軒百雉樹中迷”憑臨古塔之窗,俯首觀看,則見綠草繁花、碧樹秀竹,樹中百雉迷戀此景,樂而忘歸。它們或飛旋于花草叢里,或雀躍于竹樹林中。此句詩人從遠眺轉向眼前之景的描繪,化靜為動,攝下個“金柱古塔旁”“百雉樹中迷”這幅情趣盎然、極富生機的動人圖畫。
詩人似乎告訴人們,金柱塔有這般景致,難道不應當登塔遠眺,駐足賞玩嗎?
(張慧)
上一篇:描寫《重慶市》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釣魚城·縉云山風景名勝區》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