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雅大雅生民之什·假樂》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假樂君子,顯顯令德。①宜民宜人,受祿于天。②
保右命之,自天申之。③
干祿百福,子孫千億。④穆穆皇皇,宜君宜王。⑤
不愆不忘,率由舊章。⑥
威儀抑抑,德音秩秩,⑦無怨無惡,率由群匹。⑧
受祿無疆,四方之綱。⑨
之綱之紀,燕及朋友。⑩百辟卿士,媚于天子。(11)
不解于位,民之攸塈。(12)
【注釋】 ①假:通“嘉”,贊美。樂:喜愛。顯顯:光明的樣子。令德:美德。②宜:適合。民:庶民。人:指在位的貴族。③右:佑,助。申:重復,一再。④干:應作“千”,形似而誤。⑤穆穆:敬肅的樣子。皇皇:光明的樣子。⑥愆:過失。率由:遵循。⑦抑抑:通“懿懿”,莊美的樣子。秩秩,清明的樣子。⑧群匹:群臣。⑨綱:網上大繩,此指法則。⑩之:這。紀:絲的頭緒。燕:同“宴”。(11)辟:君。百辟:指眾諸侯。卿士:泛指文武大臣。媚:愛戴。(12)解:通“懈”。攸:所。塈(xi):通“暨”,歸附。
【譯文】 君子可愛又可敬,美德高尚多顯明。安定民心能用賢,天賜爵祿擔大任。保他助他是天意,一再降福命中定。百福千祿集一身,子孫千億無窮盡。人人磊落品行好,為君為王總相稱。不犯過錯不忘本,典章制度齊遵循。堂堂儀表美姿容,政令如一國清明。百姓無怨亦無恨,群臣輔佐一條心。無邊福祿受于天,四方守法遵王命。治理四方有綱紀,勝友高朋齊宴集。諸侯卿士多如云,大家心向周天子。忠于君位不懈怠,安居樂業民歸依。
【集評】 《毛詩序》:“《假樂》,嘉成王也。”(《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十七)
唐·孔穎達:“作《假樂》詩者,所以嘉美成王也。經之所云,皆是嘉也。正詩例不言美,以見為經之正。因訓假為嘉,故轉經以見義,且乘上篇為次,以其能守成功,故于此嘉美之也。”(《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十七)
宋·朱熹:“言王之德,既宜民人而受天祿矣。而天之于王,猶反復眷顧之不厭。既保之右之命之,而又申重之也。疑此即公尸之所以答《鳧鹥》者也。”(《詩集傳》卷六)
清·姜炳璋: “成王之守成而致太平,其實功實事皆于此篇發之。”(《詩序廣義》)
清·王先謙:“《論衡·藝增篇》:詩言子孫千億,美周宣王之德,能慎(順)天地,天地祚之,子孫眾多,至于千億。是《魯詩》與《毛序》不同。齊、韓未聞。”(《三家詩義集疏》)
【總案】 這是一首頌詩,但實際上是一首諷詩,寓諷諭規戒于歌功頌德之中。歌頌的是周王不懈于位,愛民用賢,安撫諸侯,和睦臣下,因而國泰民安,天下大治,守成有功。但這一切的成效歸結到一點,是由于“不愆不忘,率由舊章”。也就是說詩中所頌揚的這位周王(一般認為是指成王),成功的奧秘不在于自己有什么創造,而在于“遵先王之法”(朱熹《詩集傳》)。能做到這一點,便可“受祿無疆,四方之綱”。成則由斯,言外之意,自然是敗亦由斯,倘若對于“舊章”即先王之法,又愆又忘,那么等待他的無疑是失敗了,諷諫警戒之意盡在不言中。這種“先王之法不可變”的統治哲學在后世的統治階級上層,可以說是個影響深遠的觀念,同時又是個常常引起爭論不休的問題。那么,究竟是“變”好還是“不變”好呢?應該說,“不變”有利于維護專制獨裁統治,但卻阻礙了歷史與社會的進步(所謂“愛民用賢”、“國泰民安”之類不過是頌圣時好聽的言辭罷了,往往與事實相去甚遠),只有“變”才能給歷史帶來新的推動力,給社會帶來新的發展。事實上,“不變”只是統治者的一廂情愿,“受祿無疆”不過是一種美好的夢想。“變”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上一篇:詩經《國風·曹風·候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雅·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六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