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棹危于葉,傍觀亦傷神。
他時在平地,無忽險中人。
《淮上遇風》共三首,這是第三首。明道二年(1033),詩人除右司諫,因反對廢郭皇后而忤仁宗皇帝和宰相呂夷簡,貶知睦州(所轄相當今浙江桐廬、建德、淳安三縣境)。次年春正月離京,取道淮河赴任,此詩為赴任途中過淮河時作。
“一棹危于葉,傍觀亦傷神。”上句寫所見客體,下句寫主體對客體的感受。在寫所見客體時,并非純客觀的再現,那個“?!弊志蛶в忻黠@的主觀感情色彩?!拌弊?,本是劃船撥水的工具,這里代指船?!拔S谌~”,是說這船比一片葉子還危險。這一條小船怎么比一片葉子還危險呢?詩人沒有進一步作具體的描繪,因為在這詩的第一首中已經有過“舟楫顛危甚,蛟黿出沒多”的詩句,加上題目的“遇風”二字,已能夠使讀者聯想到一條小船掙扎在風波里的情形。這條小船是干什么的呢?據這一組詩文第二首中“商人豈有罪,同我在風波”的句子來看,當是在水上運輸貨物的。下句的主觀感受,是因小船之“危”而生的,也是“?!钡拈g接描寫?!鞍?,接近的意思。因為詩人這時也在水上,從自己所乘的官船來看相距不遠的小船,所以說“傍觀”?!皞瘛保娙嗽谂赃吙戳艘残捏@。
“他時在平地,無忽險中人?!睆难矍跋氲轿磥恚憩F了詩人“兼濟加澤之心”,光芒四射,這也是此詩的主旨之所在。在封建社會中,輕商是普遍存在的觀念,詩人卻沒有受這一觀念的束縛,他在《四民詩》中曾說: “嘗聞商者云,轉貨賴斯民。遠近日中合,有無天下均。上以利吾國,下以藩吾身。周官有常籍,豈云逐末人?!痹诖嗽娭兴麖娬{“無忽險中人”,即是說這些冒著生命危險與風浪搏斗的人,是為民“轉貨”,可“利吾國”,因此不要忽視他們。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說: “美是道德的象征?!边@首詩沒有什么清詞麗句,它的美主要在于通過小舟遇風這一具體事物所引出的政治家同胞物與的道德情操。
范文正《淮上遇風》……雖弄翰戲語,卒然而作,兼濟加澤之心,可見未嘗忘也。(黃徹《溪詩話》卷七)
范希文《過淮遇風》……直是杜詩。余謂是子美之人,方可作子美之詩。于希文驗之矣。(吳喬《圍爐詩話》卷五)
上一篇:《泗州僧伽塔·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淮中晚泊犢頭·蘇舜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