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農
古縣蕭條對岸開,大江行色榜人催。
水風多處輕抬眼,浮出青山似覆杯。
小孤山,亦稱小姑山。屹立長江中,與鄱陽湖中的大孤山遙遙相對。《過小孤山》是作者逆旅行舟經過小孤山,有感而作。詩一開頭就點了小孤山的地理方位:她位于江西彭澤縣北,安徽宿松縣東南的長江中。兩縣南北對峙,猶如兩座古老的城門面對江岸相向而開。“蕭條”二字以粗筆一抹,勾勒了古城一派冷落蕭索的氛圍。詩的第二句“大江行色榜人催”,是說自己正在長江上行舟,旅途寂寞,行色匆匆,此刻詩人多么希望船兒慢慢地行,可以盡情觀賞江上景色,無奈船夫卻一再催促。詩的第三句平直的敘述突然一轉,意境較前進了一層,“水風多處”正是船夫催發的原因所在,江面上無風猶有浪,如今水風多了,波浪自然洶涌,有礙行船,只好聽從船夫的安排。繼續上路吧!詩由“輕抬眼”三字稍一頓挫,轉入另一場景。詩人站立船頭,漫不經心地抬頭一望,就在這瞬間的一瞥中,出現了“浮出青山似覆杯”的奇景。山本屹立江中,如何能浮?實非山浮,而寫浪高,由于小孤山處于浪濤顛簸之中,遠看猶如浮出水面。正如當年蘇東坡描寫小孤山“沙平水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水漲浪高,山也就托出浪尖,明明可見。小孤山俗名髻山,當年陸游在《入蜀記》中稱贊小孤山峭拔秀麗,碧峰巉然孤起,……冬夏晴雨,姿態萬變。蘇軾曾以女子的發髻來比喻大小孤山的峰巒秀態。“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小孤不愧為天生尤物,人間勝景。而今詩人眼中的小孤山卻別有音容可描,她好似一只倒扣在江面上的青翠碧綠的酒杯。以俗物比雅態,意境獨到。行文至此,小孤山的物態、形神、色彩盡收眼底。好一幅嶷然獨立的小孤圖。
自古至今,幾多騷人墨客贊美小孤,各盡其妙,或寫她的峨峨煙鬟,或以小孤山和澎浪磯之諧音引申為小姑曾嫁彭郎的故事,秀美的景色外加神奇的傳說,令人神往!多少江上游人無不以一睹芳容為快。詩的作者十分精妙地將小孤比作一只倒扣江上的翡翠杯子,描摹物態可謂形象鮮明、生動,以“浮”字形容,以動襯靜,更顯得小孤山之峭拔挺秀!四面洪濤,一峰獨峙。她嶷立江上,隨波逐浪,姿態獨異!詩高簡中轉出奇氣,頗有興味。
上一篇:黃任《西湖雜詩(其九)》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袁枚《馬嵬(四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