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鄭廷玉》鑒賞
《金鳳釵》全名《宋上皇御斷金鳳釵》,主要寫秀才趙鶚的一段坎坷經歷。
鄭州人趙鶚,應試落榜,一家三口人住在狀元店修習,店小二為激發他應舉,故意慫恿其妻向趙鶚討休書,自己向趙鶚索店錢,趙鶚七歲兒子福童喊肚子饑要吃飯,趙鶚被逼之無奈,只好答應當日便去求官應舉,若不得官,決不回家。
趙鶚一舉狀元及第,不意在丹墀內謝恩,失儀落簡,只得在待漏院聽候發落。他忍冷擔饑,寒窗苦讀,如今正待要脫白換綠,掛紫穿緋,殿頭官傳下圣旨,因他失儀落簡,本當見罪,皇帝見他文章不錯,饒他不死,著他納下靴笏襕袍,回原籍為民。趙鶚這個不知“磨了幾錠烏龍墨” 、“壞了多少霜毫筆”的秀才,聽了圣旨,只怨命蹇福薄,不合做官,“從盤古王沒一個富書生,知他孔夫子有多少窮徒弟” 。他自己“恰脫下紫羅衣,又穿上舊羅衣” ,遠遠而來,怏快而歸。一回到狀元店,把媳婦裙子當了一瓶酒準備給他賀喜的店小二,小二見他未得官,不給他飲酒賀喜,又向他索要房錢,妻子向他討休書,孩子喊肚里饑,不跟他這個當爹的,“正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榮華后丑婦隨,饑寒后親子離” 。妻子要他托人討些衣食度日,那還不是“指云中雁為膳饌,撈水底月覓衣食,如投呂先生訪故友,似尋吳文政搠相如” ,他只好去周橋上題筆賣詩,養活妻子孩兒。“求官應舉世間多,及第的少、少” ,似他這“糞土之墻,斗筲之器” ,“枉讀了圣賢詩書” ,“背翻身禹門一跳” 。他自怨自艾,來到周橋,一個秀才名叫劉彥實,花二百錢買了一首詩。正在這時,忽聽有人吵鬧,趙鶚上前勸解,一個名叫李虎的無賴之徒誣稱另一莊農老漢少他二百錢,要拉老漢一起跳河。莊農老漢向趙鶚借二百錢給無賴,以便脫身,保證一本一利交還。趙鶚現在“正值著窮星照” ,今日忍饑,明朝挨鋨,但想起“君子周人之急” ,便把剛才賣詩得來的二百錢借給了莊農老漢,使其擺脫無賴李虎的糾纏,寧愿自己愁悶,幼子煩惱,多嬌凍鋨。莊農老漢得知趙鶚是失儀落簡的狀元,言說來年赴舉登科,那其間報恩報義。趙鶚回到狀元店,妻子聽說他把錢借與一個年老受欺的莊農,和他又吵又鬧,嚷著要另嫁人去。店小二在一旁火上加油,自告奮勇為其妻改嫁作媒。孩兒也喊叫要吃燒餅。他責罵妻子是“惡婦撾撓” ,罵兒子“不知好歹” ,有心打兒,怕人說“管不的惡婦欺親子,教人道近不的瓜兒揉馬包” 。自己也是肚中饑,腹內鋨,“青霄仰面看著高” ,“沒柴沒米怎生熬” ,“救人急”成了 “耽寒之本” ,“順人情” 成了 “忍鋨之苗” 。正在他受到店小二、妻子和孩兒三面夾攻難以脫身之際,一個公人送來十只金釵,聲稱是他家相公償還趙鶚二百長錢的本和利。這一下使趙鶚“拔出這棄子休妻大會垓。”他拿出一只金釵給店小二做房錢,其余九只金釵妻子收了。他吩咐妻子:“從今后除了家私繳纏外,拴衣做鞋,糶米買柴” ,妻子要給自己添衣,他叮嚀逢著合適的商量后再買。
由于他有了金釵,店小二對他態度為之大變,“哥哥”不離口,茶飯臨時有,“將一座冰雪堂翻做敬賓宅,也有春風和氣畫堂開” 。一個人晚上打門要求住店,店小二以 “不下單客”為由不開門。趙鶚“慣曾為旅偏憐客”。愿為門外客人作保,叫店小二容他住宿。店小二說: “我看著哥哥面皮,我開開這門” 。可趙鶚萬沒有想到,進門來的竟是早間周橋上扯著那老漢要錢的潑皮李虎。趙鶚為防歹人偷釵,將九只金釵埋于門后頭。第二天有個叫楊衙內的前來搜店,趙鶚埋的九只金釵變成十把銀匙筋。楊衙內說趙鶚殺了他家六兒,偷了銀匙筋,圖財致命,把他洗剝栲打,這真是“閉門屋里坐,禍從天上來” ,“慈悲生患害” ,“替別人濕肉伴干柴” ,“忍冷擔饑十數載,又有這場血光災”,吃打不過,只好“屈招成致命圖財”,被判為死罪。就刑這天,妻子孩兒前來看望,他為自己死后妻兒無人照看、遭人輕視而難過悲傷。孩兒說: “我打甚么緊,爹爹,我替你死罷” 。孩子的話說得他更加煩惱,想過去,“子不孝是父不慈” ,“兒忤逆是爺不是” ,他怎肯教兒替死,“寧可爺做事爺當事” 。在這臨刑前的關鍵時刻,他才感到自己“命窘遭賢婦,家貧顯孝子” 。正在他與妻兒死別、劊子手執刀行刑時,諫議大夫張天覺奉圣人命來到法場,聲稱: “老夫奏過圣人,為趙鶚有文才,又能見義當為,救人急難,圣人著老夫與他加官賜賞” 。原來周橋上那位向趙鶚借錢給歹人李虎的莊農老漢就是張天覺。他閑行街市,察看民情,不意被李虎所逼,多虧趙鶚借給他二百錢,才使他得以脫身。如今他救了趙鶚之命,楊衙內卻向他要六兒之命。張天覺正在為難,狀元店的店小二和一個銀匠拿住李虎,前來為秀才趙鶚喊冤。李虎那天在城外看見楊衙內的六兒拿著沉旬旬的東西在柳樹下歇息,便殺了六兒,盜走十只銀匙筋。在狀元店用十只銀匙筋換了趙鶚的九只金釵,拿去銀匠鋪換錢,被店小二和銀匠抓獲。李虎在人證物證面前,供認不諱,市曹中明正典刑。趙鶚懷才抱德,先賜霞帔朝章,加為開封府尹。一家三口變兇為祥,封妻蔭子。所謂“十年黃卷難酬志,二百青蚨卻立身” 。
此劇宣揚文章好不一定能發跡,只有象趙鶚這種懷才抱德之人,雖歷盡坎坷,幾遭殺身之禍,但最后是會如愿以償的。
上一篇:元戲劇《高文秀·劉玄德獨赴襄陽會》鑒賞
下一篇:元戲劇《白仁甫·董秀英花月東墻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