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七言詩·和賈舍人早朝》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王 維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珮聲歸到鳳池頭。
【原詩今譯】
頭戴紅巾的衛士不住報說寒夜欲曉,
尚衣官員給天子呈上了翠綠的云裘。
早朝的百官曙色中走進輝煌的宮殿,
同萬國使節向加冕懸旒的皇帝叩頭。
初出的日光晃動著君王的雉尾掌扇,
浮動的香煙飄向了皇上的袞龍袍繡。
罷朝后把天子的圣旨寫在五色紙上,
紫服玉珮的中書文官此刻紛忙不休。
【鑒賞提示】
中書舍人賈至寫了一首《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的七律,典雅凝重,深合臺閣應制之體。他的朋友杜甫、岑參、王維都曾和過此詩。王維的這首和詩,頗有些與眾不同,它另外選擇了一個角度,大處著筆,小處落墨,正面描繪了皇帝臨朝過程中莊嚴肅穆、雍榮華貴的宏大場面,氣格雄深,句調工麗,經常為人們所稱道。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首聯兩句從表現宮廷生活入手,寫早期前皇帝起居儀式的繁縟隆重以及宮內緊張而嚴肅的氣氛。衛士每隔一會就報一次時間,那嘹亮悠長的聲音在曙色晨空中傳得很遠,宮內尚衣官們正忙著準備皇帝早朝用的服飾。絳幘是大紅色的包頭,為古代宮廷宿衛者的頭飾。雞人,據《周禮·春官》記載,本指祭祀時,夜呼旦以警百官的官吏,后多代指宮內報曉的衛士。尚衣,指宮內掌管皇帝衣服的官吏。翠云裘,是繡著綠色彩云花紋的皮衣。
頷聯兩句表現早朝場面的盛大宏偉。在一片鼓樂聲中,宮門大開,各國的朝貢使臣和本朝的文武官員依次列隊,魚貫而入,參見圣明天子,叩謝隆恩,山呼萬歲。閶闔,本指南天門,這里用來比喻宮門,“閶闔”前飾以“九天”,一則是為了與下句中的“萬國”對仗,再則極言宮門之寬敞高大。宮殿,即大明宮,唐太宗貞觀八年(634)置,唐高宗時改稱蓬萊宮。內有紫宸、蓬萊、含元三大殿,為皇帝接受群臣朝賀和宴請群臣的地方。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這里代指皇帝。萬國衣冠,指各國朝貢使者和本朝官員。“衣冠”前飾以“萬國”極言人數之眾多,在萬國衣冠后再用一“拜”字,形成了國別上的一多、人數上的眾寡和位置上的尊卑的強烈對比,烘托出唐朝天子統一宇內、君臨天下的威嚴至尊。由于這兩句詩氣勢宏大,句調工麗,所以每每被治唐史者所稱引,用以證明盛唐氣象的宏偉強大。詩的極度夸張寫意,反而緊緊地握住了歷史心靈的脈搏跳動,這是很值得深思的。
頸聯兩句進一步渲染早朝儀式的莊嚴華貴氣氛。陽光初臨,為皇帝遮光擋風的障扇就準備好了,不停地擺動,香煙紫氣在皇帝御前繚繞飄動,進一步突出了人間最高統治者的嬌貴至尊。
“朝罷須裁五色詔,珮聲歸到鳳池頭。”尾聯點出酬和對象,即題中的賈舍人。鳳池,又叫鳳凰池,即中書省。是唐代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中央機構。賈至文彩風流,少年得志,剛參加完朝見大典,馬上又回到中書省官署為皇帝草擬詔命。通過“珮聲歸到”的忙碌緊張,把賈至作為皇帝近臣的尊貴身份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全詩從正面描寫了宮內早朝前的準備、早朝中的威儀和早朝后奉旨行事三個階段,氣格雄深,華麗壯大,是唐代宮內禮儀制度的一個高度凝練而又形象的說明。
作為一首和詩,雖然沒有步原韻,但在文意上卻與原詩不即不離,既在稱頌圣明的大主題下極盡變化,較賈詩創意頗多,又在細節微處盡量關合照應原詩。如賈詩首句中用“銀炷”“曉蒼蒼”點明時辰,王詩中則以“曉籌”“日色才臨”表現早晨。賈詩中用“劍珮聲隨”泛指自己與朝臣同行大禮,王詩則用“珮聲歸”專寫賈至朝后歸中書省公干。賈詩中的“身惹御爐香”比喻朝臣沐恩蒙澤,而王詩中的“香煙欲傍”則表現帝王的至尊。賈詩是個中人寫親身體驗,所以沐恩欣喜得意之情從字里行間的敘述中流露出來,溢于言表;而王詩則以旁觀者的身份記錄經過,全景拍攝,所以將歌功頌德之意糅合滲透到描寫之中,盡量表現出宮廷朝儀的莊嚴隆重。明人陸時雍贊此詩“神色冥會,意妙言前”,似有些過譽,顧璘評此詩: “氣象闊大,音律雄渾,句法典重,用事清新。”(均引自《杜詩詳注》卷五)是比較恰當的。
上一篇:岑參《七言詩·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楊巨源《七言詩·城東早春》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