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這首詩大概寫于長慶二年(822)白居易赴任杭州太守的旅途中。詩人通過對秋天傍晚江面上瑰麗景色的描繪,表現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抒寫了對美好自然景色無比陶醉的心情。它在藝術表現上有兩個特點:一是描繪畫面;二是運用比喻。
這首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為我們勾畫出了兩幅美好的圖畫。前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是一幅色彩濃麗的“江上夕照圖”——黃昏時分,夕陽的余輝灑落在江面上。背陰的地方斜陽照射不到,江水平靜,象是碧綠色的寶石,閃爍著青亮的光輝;向陽一半江水,被晚霞染成了紅色。一半碧波粼粼,一半紅光閃閃,紅綠輝映,這景象多么奇麗可愛。后兩句“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一幅“清秋月夜圖”——九月初三的夜晚,涼風如水,晴澈的夜空中掛著一勾彎弓似的新月,夜露降落,晶瑩的露珠兒比珍珠還要圓潤。十分生動地展現出了秋天的江面上瑰麗、幽靜的景色。
這首詩運用比喻非常成功,詩中的三個比喻不僅貼切自然,而且新穎生動。把青青的江水比作碧色的寶石,把秋夜的露珠比作晶瑩的珍珠,把初三的新月比作彎弓,真是繪形繪色,別有情致。
白居易的詩雅俗共賞,富有情味。他所運用的語言大都通俗平易,接近口語,但在很多作品中,白居易也十分注意語言的加工和提煉。這首詩中的“半江瑟瑟半江紅”、“露似珍珠月似弓”,既容易理解,不覺晦澀,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語,顯然經過了詩人的選擇、提煉和藝術加工。這種優美、生動的“詩的語言”的運用,大大地增強了詩的藝術表現力。
上一篇:《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南朝齊·謝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有美堂暴雨·宋·蘇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