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典·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七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①。滟滟隨波千萬里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③。空里流霜不覺飛④,汀上白沙看不見⑤。江天一色無纖塵⑥,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⑦。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⑧。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⑨? 可憐樓上月徘徊⑩,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11)。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12)。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13)。昨夜閑潭夢落花(14),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15)。斜月沉沉藏海霧(16),碣石瀟湘無限路(17)。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18)。
【作者小傳】
張若虛(660? —720?),揚州(今屬江蘇)人。曾官兗州兵曹。文辭俊秀,與賀知章、包融、張旭齊名,號“吳中四士”。其事跡散見《舊唐書·賀知章傳》、《新唐書·劉晏傳》、《唐詩紀事》卷十七。其詩大部散佚,今僅存兩首,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另一為《代答閨夢還》,寫閨情,無甚特色。
【解題】
此詩作年不詳。“春江花月夜”乃樂府舊題,屬《清商曲· 吳聲歌》。相傳創自陳后主(《舊唐書·音樂志》),隋煬帝亦有此題詩,為宮廷艷曲。此詩題材雖為游子思婦之傳統主題,但已擺脫宮體藩離,予舊題以新意。全詩以流動多姿的春江花月夜景色為背景,抒寫游子思婦望月懷人纏綿之情,其間還有宇宙、人生奧秘的哲理探求。景色清麗明凈,感情深摯感人,意境含蓄深遠,韻律和諧婉轉,語言優美流暢,極富音樂美。前人譽之為“以孤篇壓全唐”。聞一多《唐詩雜論· 宮體詩的自贖》更予以至高評價。
【注釋】
①二句寫長江下游水面寬闊,江海都漲春潮,水面齊平。明月從東方海中升起,似與潮俱來。②滟(yan)滟:月光在水面閃動貌。③宛轉:彎曲。芳甸(dian):散發著花草芳香的郊野。霰(xian):雪珠。④流霜:此處形容月光皎潔如霜,所以說“流”而不覺得“飛”。春天不會降霜。⑤此句謂月光與白沙分辨不出,亦形容月光皎潔。汀:水灘。⑥纖塵:細小的塵灰。
⑦以上六句詩人以大自然與人生相對照,探求奧秘并發出感慨。窮已:窮盡。⑧青楓浦:地名,在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此處泛指思婦所在地。⑨扁(pian)舟子:乘著小船的游子。明月樓:指思婦住的樓。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馀哀。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此處用其意。⑩此句以下四句,都是設想思婦的相思之苦。(11)二句寫月光照在簾中和搗衣砧上,卷拂不去,似同情思婦。玉戶:閨房的美稱。搗衣砧:見宋之問《明河篇》注。(12)二句寫思婦癡想:兩地都在望月但不能互通音訊,于是思婦希望追隨月光流去照見在外的丈夫。逐:追隨。月華:月光。(13)二句意謂相傳鴻雁和魚都能給人捎信,可是,現在鴻雁遠走高飛并不能將樓前月光帶給親人,魚兒也只是從深水中跳躍幾下使水面出現波紋罷了,卻不能給人捎信。文:同紋。(14)閑潭:幽靜的水邊。落花:青春消逝的象征。(15)江潭:江邊。(16)此句謂落月漸漸藏在海邊升起的晨霧里。沉沉:狀落月之重,亦暗示心情之沉重。(17)碣(jie)石:山名,在今河北樂亭縣西南,此處代表北方,游子所在地。瀟湘:兩水名,在今湖南省,此處代表南方,即青楓浦明月樓思婦所在地。(18)末句謂落月馀輝搖蕩在江樹之間。象征離人的情思搖蕩。全詩以月升起,以月落結。
上一篇:張繼《楓橋夜泊》七言絕句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下一篇:張說《鄴都引》七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