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代別離·秋窗風雨夕》林黛玉
林黛玉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
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
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
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秋夜,林黛玉臥病瀟湘館,翻閱《樂府雜稿》,當讀到“秋閨怨”、“別離怨”等詞時,不禁有感于中,遂成《代別離》一首,擬《春江花月夜》之格,名其詞為“秋窗風雨夕”。
《代別離》和《春江花月夜》都是樂府舊題。代,擬作,黛玉假托此詩系為離人擬作。初唐詩人張若虛所作《春江花月夜》長篇歌行久負盛名,此詩即模仿張詩而作。《秋窗風雨夕》是黛玉自定的詩題,全詩以秋窗風雨為背景,通過一系列具體景物的形象描繪,淋漓盡致地抒發了離人的滿懷愁緒,情思凄苦,格調低沉,反映出封建勢力給她造成的沉重精神壓力,以及她無法找到出路也無力進行抗爭的苦悶心情。它與張若虛以春江月圓之夜為背景,表現游子對愛人的思念,充溢著恬靜自然之美的《春江花月夜》歌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結構上看,全詩可分為三段:首尾四句為第一、第三段,中間為第二段。第一段點《秋窗風雨夕》之題意,先以“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概寫秋夜之景,再以“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轉寫秋窗風雨,以“凄涼”二字初點詩人之情緒特征。“耿耿”一詞雙關,既形容燈火微明,又兼指詩人愁緒滿懷而無法排遣。四句疊用六個“秋”字,造成一種凄惋的氣氛,為下面的具體抒寫做了鋪墊。
第二段共十二句,細致描繪了離人在風雨秋夜通宵不眠的哀傷寂寞情懷。先以“助秋風雨來何速”的提問承上句“那堪風雨助凄涼”,重復使用“風雨”、“助”等詞與上段鉤連呼應,然后以“驚破秋窗秋夢綠”轉入對離人的大段描寫。“夢里不知身是客”,人在夢中,本來還可以“一晌貪歡”,暫時解脫一下;可是速來的秋風秋雨聲,偏偏把詩人驚醒,因此,她“抱得秋情不忍眠”,只好“自向秋屏移淚燭”了。所謂“秋情”,就是詩人由秋窗風雨而引起的哀傷之情;“淚燭”,源于杜牧“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的詩句。這里詩人賦予蠟燭以人的感情,它流下的燭油,也象是離人的眼淚。“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進一步點出了“秋情”即“離情”,這就首次在詩中點及了《代別離》之題意。爇(ruo),燃燒;短檠(jing),矮小的蠟臺。詩人滿懷離情,沉入愁思,眼看著燭光搖曳,燭淚將盡,似將燃及燭臺,寓有“孤燈挑盡未成眠”之意。在輾轉反側中,她在想象:“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這兩句擬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以秋夜風雨的無所不在喻離情愁緒的遍及人間,以實寫虛,言簡意賅。《春江花月夜》在這兩句設問后即轉入描繪處于相思愁苦之中的離人,此詩亦仿其格,轉寫離人在連宵風雨中度過不眠之夜的情景:“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殘漏”,指更漏已殘,天將拂曉;“脈脈”,形容細雨連綿;“颼颼”,形容風聲尖利。這四句,從詩人對風雨的感覺寫出她哀愁之深沉,象征著封建主義對具有叛逆性格的詩人所造成的沉重精神壓力。
第三段“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以終夜流淚不寐的詩人在清晨的感受結束全詩。前兩句寫秋夜風雨之后小院的晨景:院中霧氣迷蒙,點點滴滴的水珠還在稀疏的竹林和半開半掩的窗前回響,風雨雖停而凄涼之感有增無已。后兩句刻畫淚濕窗紗的詩人的形象:“眼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她竟沒有留意夜間的風雨是什么時候停止的,因為她的心完全沉浸在對遠人的思念之中。
全詩音調低沉,充滿了離愁別恨。細玩詩意,又不象抒發詩人父母雙亡、寄人籬下之感。這時,她的意中人寶玉尚在身邊,那么她懷念的遠人又是誰呢?據《枉凝眉》曲及有關脂批,八十回后有寶、黛遠隔兩地、相思而不能見面的情節。朱淡文先生認為:作者讓黛玉擬作樂府《代別離》,或有以此詩預示八十回以后情節的可能。這是很有見地的。《枉凝眉》曲云:“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秋窗風雨夕》這篇歌行不正是這種綿綿無盡的相思之情的寫照嗎?
上一篇:《《題息夫人廟》詩》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參禪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