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仁溥·念奴嬌》原文賞析
詠浣紗石
苧蘿山畔,有當年、西子經行遺跡。霸越亡吳彈指去,留得江山片石。土漬苔封,沙崩浪嚙,磊砢難消蝕。一拳千古,動人多少思憶。
寧料一縷溪紗,偶然出浣,顯出傾城質。今日西村何限女,誰向塵埃物色? 石倘能言,也應似我,望古增嗚咽。精靈何在? 悄然長臥江側。
這是一首詠物懷古之作??梢哉f是見景生情,有感而發。浣紗石在浙江諸暨縣城南一公里許的若耶溪畔、砢蘿山下。高約二米,上刻“浣紗”二字,石上有亭,亭內有碑。相傳是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浣紗的地方。西施名夷光,砢蘿山下有施姓兩村,夷光居西村,故稱西施。西施雖生于山野,但容顏絕美。唐李白詩云: “西施越溪女,明艷光云海。未入吳王宮殿時,浣紗古石今猶在。”詞的起首便點出浣紗石的所在,在苧蘿山下,這里留下了當年西施的遺跡。“霸越亡吳”講的是春秋時吳越之爭。吳王夫差在太湖的夫椒山大敗越兵,進而攻破越都,迫使越王勾踐屈服求和。勾踐臥薪嘗膽,任用賢人,整理國政,刻苦自勵,志圖恢復。并要相國范蠡在國中遍選美女,結果西施在浣紗石上浣紗時,被范蠡發現選中。“飾以羅縠,教以容步,習于土城?!比旰螳I給吳王夫差,夫差大悅,從此耽于女色,不理朝政,最后終于被越國打敗,吳國滅亡,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這段史實,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是彈指一揮間的事。“彈指”,一彈指頃,形容時間短暫。如今,當年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的人物都已成為過去,只留下這青山碧水,只留下西施當年浣紗的石頭。雖然經過塵封土埋,石頭上長滿了青苔,雖然為流沙所毀壞,為浪花所侵蝕,但它傲然兀立,峻偉挺拔(磊砢,壯大貌),仿佛向人們講述那個久遠年代的故事?!耙蝗Ч?,動人多少思憶”,反躬自問,精警深沉,在寥廓的天地之間,這樣一塊小小的石頭,經過千年風風雨雨,它能引起人們多少回憶,勾起人們多少思緒。詞的上片表面看是詠石,其實意在引起人們對那段歷史故事的回憶。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懷古詩常常是古為今用、借古諷今; 詠物詩也往往是借物詠懷、抒發心志。這首詞也不例外。上片看似落筆平實,波瀾不興,實則沉郁蘊藉,意味雋永。讀完整首詞,才會認識樸素無華的上片對于闡發題旨不可或缺的鋪墊作用。
正由于有了上片的基礎,下片一開始便連用兩個反詰句式,逗出題旨。寧料,豈料。誰能料想在一次偶然的浣紗之中,使山野村姑西施顯露出了天生麗質,並得以憑天生麗質走上了歷史舞臺呢?這里運用“傾城”的典故形容西施的美麗?!稘h書·外戚傳》記載: 一次,精通音樂的李延年為漢武帝唱了一支歌: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入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武帝十分稱贊這支歌。后來就把“傾國”、“傾城”當作美女的代稱。如果說,美麗的西施見諸世人,是由于偶然的一次浣紗,是機遇使然,那么作者還是贊賞這種機遇,并期望這種機遇廣被下人。然而今天,在西施生活的西村里,還有多少美麗的女郎,可是,又有誰去向塵世間察訪物色呢?她們只好埋沒鄉里,無人知曉。這里,作者以選美喻選才,發出了生不逢時的感慨。以美人喻賢才,恐怕要自戰國時的屈原起。在長歌《離騷》中,可以看到他以美人芳草自喻,而把楚國的黨人比作蒿艾和“嫉余之蛾眉”的眾女。我們雖然不大了解這位詞作者的詳細身世經歷,既為諸生,不僅未中科舉,而且布衣終生,顯然不得志,這里從字里流泄出郁忿難平的激烈情感,可以感受到他懷才不遇的遭際。今昔對比,倍增惆悵。面對現實,徒發浩嘆?!笆饶苎?,也應似我,望古增嗚咽?!庇眉俣ň涫?,道出了不易改變的現實。浣紗石在今天,也只能象我一樣,遙望古老的過去,白白增加傷感,嗚咽悲泣。結句自問自答,把強烈的悲郁的感情推向高峰。精靈,舊指鬼魂神仙之類。這里代指浣紗石,是擬人的寫法,把浣紗石寫成有靈魂的靈物,似乎當年西施走出山野是得益于它。然而,今天它的靈異又在哪里呢?沒有了,浣紗石悄悄地、一動不動地臥伏在若耶溪邊。遨游的神思,經歷了歷史的回憶,回到了現實,回到了這個使人郁郁不平的現實,望著江邊的臥石,失望、凄涼、悲憤的情緒籠罩了心頭。
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說:“情有所感,不能無所寄,意有所郁,不能無所泄?!边@首《念奴嬌·詠浣紗石》還是以古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之作。詞意郁忿,恰是清代“萬馬齊喑”環境的傳神寫照。而發自作者心中的對人才的呼喚,直可以使人想到龔自珍那“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吶喊。
上一篇:《鮮于樞·念奴嬌》原文賞析
下一篇:《沈宗約·念奴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