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吳中雪,子猷佳興發。
萬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
懷余對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崢嶸。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
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
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魚目亦笑我,請與明月同。
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
折楊黃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
巴人誰肯合陽春,楚地猶來賤奇璞。
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
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
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與君論心握君手,榮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猶聞傷鳳麟,董龍更是何雞狗!
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志多乖。
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
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
韓信羞將絳灌比,禰衡恥逐屠沽兒。
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
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轉衰的特定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總的特點是表面的虛假繁榮掩蓋了尖銳復雜的矛盾,太平盛世的內部孕育著嚴重的政治危機。作為詩人的李白,他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尤其是經過一年多的宮廷生活之后,他對唐玄宗的昏庸腐朽,李林甫、楊國忠等權臣們的奸佞,整個社會政治生活的黑暗都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于是他感到前途渺茫,其大濟蒼生的政治理想與嚴酷的社會現狀形成了無法解決的矛盾,使他產生了一種無可名狀的憂愁與憤怒的情緒。他苦悶、憂郁、憤懣、彷徨,不知所之。他在拼命地掙扎,想要擺脫這種精神上的煩惱,便將這種情緒一骨腦地發泄傾注在自己的詩歌之中,以此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把握詩人的這種心境是我們理解本詩的關鍵。
根據詩題可知,本詩是一首答詩。李白一位姓王行十二的朋友曾給他寫了一首“寒夜獨酌有懷” 的詩,李白寫此詩作答并借題發揮,抒發了自己心中的郁悶之情。
詩的開篇借用王子猷雪夜訪戴安道的典故表現友人與自己的友誼和高雅的情趣。《世說新語·任誕篇》 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這就是前八句詩所本,但李白卻創造了一個更加清冷寂靜的環境。這八句詩的大意是說,昨天夜間吳中下起了大雪,我的好朋友王十二見此佳景便產生了懷友的雅興。當時滿天的浮云卷縮而去,萬里河山碧透若洗,高高的蒼穹充溢流動著孤月的素輝。月光凄寒,星漢清冷,北斗星縱橫錯落,太白星閃爍光明。您懷念起我來,想要與我一起趁這雪夜霜白的時刻面對面地開懷暢飲。天寒地凍,帶有精美裝飾的井口都結滿了層層白冰。這幾句詩是李白設想對方懷念自己時的情景,其中包含著主體感受在內,也可以說是詩人自況。友人,與王子猷(王徽之)同姓,所以李白拈來此典。至于其中的 “昨夜”“吳中”等時間、空間概念皆是隨典故任意用來,不必拘泥。八句詩描繪了一個非常清冷寂寥的環境,以此映襯出抒情主人公那顆孤獨、寂寞的心,為全詩張本,為進一步的抒情創造了一個典型氛圍。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 是過渡句,由敘事轉到抒情,其間蘊藏著人生苦短的悲哀和濃烈的憂患感。中國文人歷來有憂患意識,即所謂的“人生不滿百,空懷千歲憂”,人的壽命極其有限,但人的情感卻不受時間的局限,它可以遠紹千古,開啟萬代。每個人都可為前人的事跡情感扣動心扉,也都可以用自己的壯麗事業與豐富的感情去激勵后人,這就是“且須酣暢萬古情” 的深刻含意,于是詩人才自然而然地向朋友傾述起“萬古情”來。
詩人心中郁積的煩惱、憂思太深重,他要說的話太多了。面對老朋友,他百感交集,積壓心頭的怒火宛如火山爆發一樣噴射出來。他憤怒地譴責了社會政治的黑暗,痛恨當權者賢愚不分,自己忠而見謗,忠正方直之士受壓,奸邪讒佞之徒勢張的丑惡現實。他以痛快淋漓的語言咒罵了那些昏庸腐朽的統治者和卑鄙齷齪的小人。罵得好,罵得藝術,罵得解恨。大概也正因如此,此詩才撥動了許多讀者的心弦,博得了他們的喜愛。下面,我們按照詩人感情變化的幾個層次來分析后文。
從“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 到“楚地猶來賤奇璞”十七句是第一層。筆鋒直指最高統治者——唐玄宗,著力鞭撻了他貪圖享樂,不問政事,使大權旁落,政治窳敗的昏庸腐朽行為以及整個社會是非混淆、黑白顛倒、賢愚易位的黑暗現實。在解析本段以前,需簡單了解一下當時社會的主要弊端。開元后期直到天寶年間,唐玄宗李隆基逐漸驕傲起來。他不愿意再過多地操心國事,遂委政李林甫,一味追求享受,迷戀于酒色之中,又喜歡斗雞走狗之類的游藝活動。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于是斗雞也成為一種時尚,一些世俗小人輒千方百計以斗雞邀寵,有人僅憑此技就飛黃騰達,顯赫一時。當時的王準、賈昌等都以斗雞深得玄宗的寵顧而光耀門庭。其中賈昌最甚,皇宮中的 “金帛之賜,日至其家”’號稱“神雞童”。唐代有首流行的民謠說:“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狗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年華代不如”,指的就是這種情況。李白對此極端不滿,曾寫 《古風》(大車塵飛揚)一詩諷刺此事。另一弊政就是自從李林甫排擠掉張九齡主政以來,為了鞏固自己的相位,向玄宗提出重武人、輕文士,擢拔有功績的少數民族邊將而杜絕文人人相的策略。這本是極其荒謬的主張,但昏庸的李隆基卻滿口應承。邊將多數缺少文化修養,就很難動搖李林甫的首席宰相地位。這樣的既定國策阻住了文士的高升之路,同時也帶來了整個社會重武輕文的惡劣傾向。而且這種政策又刺激許多邊陲武將尋釁邀功,致使戰爭頻仍,日益動亂起來。可以說這是當時社會的兩大弊端,危害極深。李白這幾句詩所抨擊的就是這兩種現象及其所帶來的嚴重后果。
“君不能” 兩句寫斗雞者以小技得寵時的囂張氣焰。“貍膏金距”是斗雞者取勝的兩個絕招。斗雞者為了使自己的雞獲勝,便在雞頭上涂抹狐貍的膏油(貍膏),使對方的雞一嗅到狐貍味就喪魂落魄地敗下陣去。“金距”是給雞的兩個爪戴上金屬制成的鋒利的芒刺,以加強攻擊刺傷的能力。可見這些斗雞者們為了取悅于人真是費盡心機,這也可謂是一種創造。“鼻息吹虹霓” 五字以漫畫似的筆法諷刺那些斗雞者的氣勢逼人的丑態。“君不能學哥舒” 三句則是譏諷武人政治的。“哥舒”指哥舒翰,是玄宗時著名大將,天寶八年(749) 率重兵攻下吐番的石堡城,以幾萬士兵的性命換取了一座石城,俘獲敵兵僅四百余人。他本人卻特拜鴻臚員外卿加攝御史大夫(見《舊唐書》 哥舒翰傳)。“紫袍” 是唐代三品以上官員的服飾,這里代指高官厚祿。詩人連用兩個“君不能” 也有比較深的意蘊。這三個字在歌行體中雖屬常見,但運用在此處卻增強了感情色彩,既有與友人交流情感的親切感,又有自我表白的功用。細加品味,這里的 “不能”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這樣做,不屑這樣做的意思。詩人既不愿意挖苦心思以小技邀寵媚世求榮,也不想以士兵的生命為代價靠邊功進身取位,那么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 兩句直白如話,卻深刻地道出了知識貶值,文人才士被冷落的可悲的事實。世人對詩文不但不欣賞喜愛,反而“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極其鄙夷和厭棄。正因社會風尚如此,才造成了魚目混珠,賢愚不分的現象。
“魚目亦笑我,請與明月同。驊騮拳踞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是兩個形象的比喻。“魚目”是指那些庸俗不堪,毫無才德卻居高位的小人們,他們不但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有利地位,而且還要嘲諷那些困頓偃蹇的才士。“請與明月同” 句中有潛臺詞,意謂那些小人們譏笑反詰賢士說:“既然你們自恃高潔,以為自己象明月珠一般,請和明月一樣放光啊!”言外之意是你們辦不到,他們什么也干不成。邪正不共事,冰火不同爐,李林甫、楊國忠之類的小人得志,張九齡、李白、王維等有才能的人就無法施展自己的才。李、楊之流的壞蛋既要千方百計地排擠陷害這些賢土,不給他們機會發揮才干又嘲笑其無能,這簡直是一種無法忍受的雙重壓迫。可見這兩句詩的內容很豐厚,惟妙惟肖地活畫出小人得志時的丑態和詩人內心的無限酸楚與難以遏止的憤慨。“驊騮”是寶馬良駒,用來自況兼比擬賢人,“蹇驢”是跛驢,用來比喻庸才。這也是比較常見的比喻。先秦的屈原《離騷》中便有“仆夫悲予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的詩句。西漢初期的賈誼在《吊屈原賦》 中則進一步將兩者對舉:“騰駕罷牛,驂蹇驢兮;驥垂兩耳,服鹽車兮”。詩人在這里描繪得更生動,用 “拳跼不能食”“得志鳴春風”再現出良馬受壓低首徘徊而跛驢得志鳴叫的神態,強烈的對比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不平的現實令人憤憤不平。
“《折楊》”以下四句諷刺統治者無德無才無識。他們不能辨別良莠,不聰不明,不能識別音樂的雅俗,也不配聽高級的樂章。《折楊》《黃華》 是兩首古代流行的通俗樂曲,能合于時俗。《清角》 是十分悲壯的古曲,需要有才德的君主才能欣賞,也才配得上聽。據 《韓非子》 載: 晉平公問師曠:“音樂沒有比清徵更悲壯的嗎?”師曠說:“清徵的曲調還不如清角。”晉平公便想要聽清角這支曲子。師曠認為黃帝在遇大事時才演奏清角,晉平公君德太薄,不配聽此曲,若聽必有災難。但平公執意要聽,師曠無奈為之演奏,結果是風雨驟至,幃幕破裂,房瓦都塌落下來了。《巴人》 是俗曲,唱者眾,《陽春》 是雅音,和者寡。“奇璞”句是用楚國卞和獻玉的典故。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塊奇璞,他知道是塊寶玉,先后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但這兩位君王都不能認識它的價值,不但未能收下奇璞獎賞卞氏,反而先后砍去了卞和的雙腿。這幾句詩的大意是說:《折楊》、《黃華》 這些庸俗的歌曲符合世人的低級趣味,受到人們的喜愛。凡庸之人只能聽這樣的音樂,如象晉平公那樣的昏君又怎能配得上聽 《清角》 這種悲壯的雅樂呢?只懂《巴人》 的人豈能去唱和《陽春》 類的高雅曲調,楚國地方的人從來就輕視奇璞寶玉。字里行間飽含著詩人憤世疾俗的情緒。
“黃金散盡交不成” 到 “讒言三及慈母驚”六句是第二層。詩人滿腔憤怒地傾述了自己遭受讒毀的冤屈和不平。詩人性格豪爽,廣泛交接社會名土,并想通過社交途徑鋪平仕宦的道路,可結果卻是“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兩句詩道出了世態的炎涼與自己身世的凄楚。詩人不但為人輕視,還時常遭到小人的讒毀。“一談一笑失顏色”,那些蒼蠅一樣的奸人們便用花言巧語編造各種聳人聽聞的謠言誹謗中傷。謠言傷人是難以防備的。很有道德的賢人曾參哪里是殺人的人呢,但由于一個同名者殺人,連續有三個人去報告曾參的母親說是曾參殺了人,她母親聽后都嚇得越墻而走。李白在長安當過翰林供奉,因遭受讒言而被賜金放還。這幾句話委婉地述說了被逐的冤屈。意謂母子情關骨肉,慈母孝子之間尚且不能逃避謠言讒語的蠱惑,何況自己與玄宗之間只是君臣關系,又怎能逃脫讒言的中傷呢?
“與君論心握君手” 以下是最后一層,向朋友傾述自己的心情及今后的打算。“孔圣” 兩句用了意義相反的兩個典故,意為即使象孔子那樣的圣人,因生逢亂世尚為鳳鳥不見而哀嘆,為麒麟被獲而感傷,何況自己呢?然而董龍類的雞狗不如的小人卻能專橫跋扈,氣勢凌人,仰仗皇帝的寵幸作威作福,這些人又哪里值得交往。“董龍”是北朝秦主符生的寵臣董榮,小字叫龍。該人陰險奸狡,工于心計,宰相王墮秉性剛直,從不理睬他,曾經說過:“董龍是何雞狗,而令國士與之言乎?”后來王墮果為董榮借故殘殺。董龍之行事與李林甫有相近之處,李白在這里怒罵董龍,實際上是含沙射影地痛罵李林甫、楊國忠之類的佞臣賊子。同時也表現了自己決不肯向小人低頭,不肯與奸佞為伍的偉岸精神。
“一生傲岸” 以下六句直抒胸臆,仿佛在向老朋友坦露胸襟。自己的一生孤高傲世,志潔行廉,卻不為世俗所容,飽嘗了辛酸苦辣,缺少知音朋友和舉薦之人,志向無法實現,抱負不得施展。盡管如此,我仍然要保持高潔的節操,象嚴子陵那樣向天子長揖不拜,平交將相王侯,哪里用得著唯唯諾諾地在宮中侍奉天子呢?通達顯赫了也沒什么可羨慕尊貴的,困頓潦倒也不值得悲戚。因為顯達與困頓并不取決于一個人本身的才能啊!韓信曾經因為與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同列而感到恥辱,禰衡也不愿意與陳文長、司馬伯達之類的庸才交往。與他們同樣,我也羞于與那些才能庸劣的凡夫俗子們交游。
“君不見李北海” 以下六句以令人心酸的殘酷現實抨擊統治者殘害忠良的滔天罪行并表示歸隱的決心,以此終篇。“李北海”是當時大名土李邕。此人才高名重,天下士人翕然向往,李白、杜甫、高適等人都很仰慕并拜訪過他。因此李林甫特別忌恨他,終于在天寶六載時將其牽進一政治冤案活活杖死,時年已經七十多歲。“裴尚書”指裴敦復,他曾任刑部尚書,也因功勞太大而受到李林甫的忌妒,與李邕同時被殺。李白含著淚水控訴了李邕、裴敦復之死的冤枉,痛斥了當權者妒賢忌能,慘無人道地殺戮忠良的罪行。最后表白自己早年就有到五湖泛舟的打算,看到李、裴二人的可悲下場就更加堅定了歸隱的決心,要遠離功名利祿的是非之處自己去過清凈自然的生活。
是的,李白早就說過要歸隱山林、泛舟五湖,但他的最后理想是功成身退。但此時他并未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政績來,所以并未下決心真正去隱居,只是發牢騷,抒發憤激之情而已。
本詩是抒情詩,以情感的抒發為主線結構全篇。由于全詩較長,我們再簡單回顧一下以理清思想感情的脈絡。詩人開篇敘事寫景,以景物的清寂襯托心靈的孤獨。然后轉而抒情,首先從整體上揭露整個社會的混亂不堪,怒斥奸惡勢張,正義消亡,小人得志,君子幽藏的丑惡現實。進而抒發自己遭讒被逐的冤屈以及要揚眉吐氣不向小人俯首的心志,最后表白要去歸隱的意愿,感情脈絡的線索十分明晰。至于“此篇造語敘事錯亂顛倒。語無倫次”“決非李白之作” 的說法實在不足為憑,抒情詩怎能用敘事詩的標準加以衡量并輕易否定呢?
本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具有一種大膽果決,無所畏懼的戰斗風格。詩人憤世嫉俗、疾惡如仇的情感如同蕩決堤壩的湖水洶涌澎湃一瀉千里,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可謂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此詩當寫于天寶九載 (詹锳先生將此詩系于是年,可信)。這時玄宗已昏庸到了極點,終日耽溺于酒色雞狗之中。李林甫尚在,楊國忠正當走紅上升,哥舒翰也深受玄宗的寵愛,都是權傾天下,不可一世的人物。然而詩人卻敢或公開或隱晦地咀咒諷刺他們,確實需要有很大的膽量和氣魄。另一方面,作為朝廷政治要犯的李邕、裴敦復二人被殺不過三年,尚未平反昭雪,李白卻敢于公開為他們鳴冤叫屈,這同樣需要有十足的勇氣和無所畏懼的精神,都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因此,本詩如同一把鋒利的匕首,直刺一切黑暗與邪惡,使忠正之士深受壓抑的精神為之一振,心理上可以得到暫時的平衡和娛悅,這便是它能感動讀者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上一篇:李白《竄夜郎于烏江留別宗十六璟》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