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陸次云
回首望家山, 漸遠山漸低。
側聽岸旁語, 鄉音已漸移。
放舟入大河, 煙水無端倪。
偶逢相識人,遙呼心依依。
無如交行舟, 倏忽已遠離。
《文心雕龍·情采》說:“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明代謝榛也曾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自古及今,可以斷言:無情之詩必非佳作。陸次云的這二首詩寫離別之情、鄉土之戀,纏綿悱惻、情深意長,感人至深,催人淚下,實為上乘之作。
陸次云是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詳,康熙十八(1679)年曾舉博學鴻儒,不遇。后在河南郟縣江蘇江陰等地做知縣。這兩首詩應是他早年離家應舉時的作品。第一首詩寫難割難舍的離別之情。第二首詩緊承第一首,寫詩人眷戀故土的依依之意。如果說前一首重在借事寫情或直抒胸臆,那么這首詩則著力于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前四句寫景,卻景中有情。詩人離家之后,舍岸登舟。船行在河湖港汊之間,沿途不乏青山秀水,如畫美景,但詩人并無意觀賞,卻時時回首眺望故鄉。隨著船兒越走越遠,故鄉的山變得越來越低;而側耳傾聽岸旁行人的語言,鄉音也漸漸地發生了改變。四句詩中用了三個“漸”字,既寫出了詩人不住回首望故鄉的情態,更寫出了詩人留戀家鄉的游子深情。只要能看到家鄉的山便覺得與親人還靠得很近,只要能聽到故鄉的方音便覺得還與親人生活在一起。但事實是無情的,隨著時間的流馳,旅途的飄流,故鄉的山看不見了,鄉音也聽不到了。“放舟入大河,煙水無端倪。”這時回首再望便只能看到望不到盡頭的浩渺煙波了。在這兩句詩中,作者融入了遠離故鄉的獨特感受:惆悵、失望、孤寂、憂郁,種種復雜的情緒糅合成難言的離情別緒。忽然,詩人抬頭瞥見相向而行的船上有一位熟人,便遠遠地大聲呼喚,心中感到無比親切、萬分依戀。但“無如交行舟,倏忽已遠離。”顯然,對方正是輕舟還鄉,歸心似箭,與自己剛剛踏上旅途的心境全然不同。望著對方漸行漸遠的航船,詩人在依戀、羨慕之余,也再次勾起了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那顆已由痛苦憂思而漸趨平靜的心又猛然遭到重重的撞擊,詩人也因此再度陷入深深的思鄉懷人之苦。從結構上看,這首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造成了跌宕起伏的藝術效果,在寫離愁別恨的作品中也實屬感人至深的好詩。
上一篇:《出門(其一)·清·陸次云》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