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己亥雜詩《其三(陶潛酷似臥龍豪)》原文與翻譯、賞析
陶潛酷似臥龍豪①,萬古潯陽松菊高②。
莫信詩人竟平淡③,二分《梁甫》一分《騷》④。
〔注釋〕
①本篇原列《己亥雜詩》第一百三十。臥龍,指諸葛亮。原詩第一句后面,附有作者的自注:“語意本辛棄疾。”辛棄疾《賀新郎》詞“把酒長亭說”中有“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②萬古,意思是永遠。潯陽,郡名,今江西九江一帶,轄治柴桑。陶潛是柴桑人,隱居家鄉的田園。③平淡,指古代詩評家對陶詩的評價。“莫信”是表示作者不贊同此說。宋代朱熹亦說過,陶潛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朱熹《朱子語類》)。④《梁甫》,即古樂府《梁甫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甫與“父”通,暗示陶潛雖然身在田園,仍然像諸葛亮一樣心懷天下。《騷》,指屈原的《離騷》,是屈原被楚懷王流放江南時,憂國憂民,批判現實黑暗的代表作。
〔分析〕
這是一首詠懷詩,詩人深情贊頌了陶淵明的人品和詩風。
東晉詩人陶淵明,年輕時曾有“大濟蒼生”的壯志豪情,終因對當時黑暗腐敗的政治不滿,不愿與士族社會同流合污而棄官歸隱。他在后來的鄉間農耕生活中,寫了不少描繪田園風光,贊美淳樸生活的詩作,這些作品同時也流露出對黑暗現實的憤激之情。龔自珍的這首詩,則是從自身的境遇出發,突出陶淵明憤世疾俗的一面,借此來抒發自己思想上的共鳴。
“陶潛酷似臥龍豪”,從詩的第一句中就可以看出,詩人對陶淵明的贊頌是從一個較高的基準開始的。他以東漢末年隱居隆中,人稱臥龍先生的諸葛亮這一偉大人物為陶淵明的形象作注解,突出地褒獎了陶的偉大。詩人一定認為:陶淵明不僅性情豪放,也具有如孔明般的雄才大略,是一位真豪杰。詩人的這一見解,其實也是有來歷的,南宋詞人辛棄疾《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詞中就有“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的說法。詩人將它移入自己的詩中,既有出典,又合己意,顯得十分妥貼。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松樹、菊花是常見的吟詠題材。因此,詩人在第二句中寫道:“萬古潯陽松菊高”,稱頌陶淵明的品格就像松、菊那樣的高尚與純潔,并且萬古流芳。
如果說以上兩句詩人所作的是一般意義上的歌頌,三、四兩句則對陶淵明作了較深刻的議論。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親身從事田間耕作,喜歡唱唱古樂府曲《梁甫吟》,胸懷大志等待施展。戰國時期的大詩人屈原,把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俗的郁憤,融入了不朽的《離騷》之中。最后兩句詩人說道:“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詩人在陶淵明的那些田園詩章中,讀出了奧妙,理解了陶淵明的真正思想。他提醒說:不要以為陶淵明的內心深處真的就像他的詩作那樣的平靜恬淡,其實他的詩中蘊含著諸葛亮那樣的豪情壯志,屈原那樣的郁悒憂憤;有形的軀體雖然消極地遁跡了,但無形的思想卻依然是積極地“入世”的。這兩句詩,完全顯明了詩人以陶淵明來作自喻,表達自己當時心境的那樣一種無奈而又不平靜的思想狀態。
上一篇:詩詞·散曲·己亥雜詩《其一(浩蕩離愁白日斜)》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金縷曲《其二(我亦飄零久)》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