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國(guó)風(fēng)周南·漢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①漢有游女,不可求思。②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③
翹翹錯(cuò)薪,言刈其楚。④之子于歸,言秣其馬。⑤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cuò)薪,言刈其蔞。⑥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釋】 ①思:語氣語。下同。②漢:水名。源出陜西,東流至湖北漢陽入長(zhǎng)江。游女:出游的女子。③永:長(zhǎng)。方:筏子。這里指以筏渡水。④翹翹:眾多貌。錯(cuò)薪:雜亂的柴草。楚:草名。又名荊。
⑤之子:這位姑娘。指游女。⑥蔞:一種水草。今名蔞蒿。
【譯文】 河岸對(duì)面的喬木,可望而不可即,無法在它的蔭下乘涼。漢江上的游女,可望卻無法追求接近。多么寬廣的漢水呵,無法游泳過去;多么長(zhǎng)的江流呵,無法乘筏抵達(dá)。一堆堆錯(cuò)雜的柴草,乃是我砍下來的荊楚。這位姑娘要是出嫁的話,那我情愿替她喂馬。多么寬廣的漢水呵,無法游泳過去;多么長(zhǎng)的江流呵,無法乘筏抵達(dá)。一堆堆錯(cuò)雜的柴草,乃是我砍下來的蔞蒿。這位姑娘要是出嫁的話,那我情愿替她喂馬。多么寬廣的漢水呵,無法游泳過去;多么長(zhǎng)的江流呵,無法乘筏抵達(dá)。
【集評(píng)】 漢·鄭玄:“賢女出游于漢水之上。”(《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
《韓詩內(nèi)傳》:“鄭交甫遵彼漢皋臺(tái)下,遇二女,與言曰:‘愿請(qǐng)子之佩。’二女與交甫。交甫愛而懷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顧二女亦即亡矣。”(《文選·郭景純<江賦>》“感交甫之喪佩”注引)
宋·朱熹:“江漢之俗,其女好游,漢魏以后猶然,如《大堤》之曲可見也。”(《詩集傳》卷一)
明·鐘惺引《古諺》:“刈薪刈長(zhǎng),娶婦娶良。”(《評(píng)點(diǎn)詩經(jīng)》)
清·陳啟源: “夫說(悅)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說(悅)益至。”(《毛詩稽古編》卷三十)
清·魏源:“三百篇言取妻者,皆以析薪取興。蓋古者嫁娶必以燎炬為燭,故《南山》之析薪,《車轄》之析柞,《綢繆》之束薪,《豳風(fēng)》之伐柯,皆與此錯(cuò)薪、刈楚同興。”(《詩古微》卷七)
【總案】 此詩寫一位男子慕悅女子,而又苦于不能如愿之情。三家說《詩》,皆以游女為漢水之神。但在此詩,作者只是借以指心中所愛的女子,以神人相隔,喻佳人難求。近代學(xué)者一般都認(rèn)為此詩是一個(gè)樵夫所唱。他熱戀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得不到她。在漢水之濱砍柴的時(shí)候,浩渺的江水觸動(dòng)了他的情懷,遂唱出了這支迷人的歌。知其不可求,而心向往之,并且無限向往,使整首詩呈為一種無限高遠(yuǎn)的境界。每章之末,均疊詠“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四句,將游女迷離恍惚之形、江面浩渺迷茫之景、心中癡迷思慕之情,都融于長(zhǎng)歌浩嘆之中。
上一篇:漢詩《楊惲·歌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楚辭《屈原·九歌·河伯》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