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
位于蘇州西南46公里處。又稱洞庭西山。亦稱禹跡山。因四面瀕水,故又稱包山,古名夫椒,距東山4公里,是太湖中面積最大的山。總面積70.25平方公里。主峰縹渺峰,又名杳渺峰,海拔336.5米,號稱太湖第一峰,巍峨聳峙于島的中央。太湖72峰,僅西山周圍就有41峰。又因道教第九洞天林屋洞在此,故又名林屋山。西山歷史悠久,相傳大禹曾在此治水,吳王夫差曾在此擊敗越軍,這里是他避暑、養(yǎng)鹿、養(yǎng)馬之地。秦漢以來的文人學(xué)士,以至清朝的帝王都曾來此消夏賞月或避暑、隱居,留下很多遺跡。洞庭西山,自然條件獨異,島上有山有水有平原,湖中碧水清澈,深谷靈泉涓涓,山上樹木蔥蘢,空氣新鮮甜潤,水質(zhì)醇厚純清,四季花香、四時果鮮。因其旖旎的自然風(fēng)光,被譽為“吳中游覽勝地”。古人曾以寄情于詩的山水手法將西山景致概括為:石公秋月、消夏漁歌、林屋晚煙、毛公積雪、縹緲云場、甪里梨云、雞籠梅雪、玄陽稻浪八大勝景,詩情畫意般地道出了“雖然無畫都是畫,不用寫詩皆似詩”的意境。其中尤以石公山、林屋洞、明月灣為勝中之魁。石公山位于西山東南隅,北連主峰,西臨太湖,三面環(huán)水,似青螺伏水,碧玉浮湖,蔚為壯觀。歷為賞月佳處。“石有聚族,太湖為甲”,名聞天下的太湖石即產(chǎn)于此地。林屋洞兀立于島東部鎮(zhèn)夏鎮(zhèn)湖濱的洞山之中。洞以古、水、林、平為特點,獨具一格于洞天世界,有“天下第九洞天”之譽,這座地下廳似的溶洞,深數(shù)百米,有雨洞(俗稱龍洞)、丙洞、腸谷洞三洞,同會于一穴。洞“立石成林、洞平如屋”,洵為奇觀。相傳該洞是當(dāng)年大禹治水的遺跡,內(nèi)有不少古代碑刻。消夏漁歌在距石公山約2公里的明月灣一帶,山抱水灣,狀若新月,故而得名。有明月寺、古碼頭、明灣村、古橋梁、古香樟、古建筑、古街道等景點,其中明灣村的石板街,總長1140米,用4560塊花崗巖條石鋪成,兩側(cè)多園第住宅,古樹濃蔭,巷門祠廟,間布其中,古樸清雅,被譽為“蘇南一絕”。
〔古詩文賞析〕 西 洞 庭 清·張大純
隱居吳地勝,山介震湖中。
縹緲天非遠,神仙路可通。
看花連鳥道,避暑傍龍宮。
欲識靈墟幻,毛公與石公。
西洞庭山是太湖中狀如荷花的一座湖島,景色秀絕,“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處有人家”,是隱士們向往的隱逸勝地。首二句點出這個勝景特色,三四句寫山勢之高和山景之神妙。“縹緲峰”是西山最高峰,“躡足可徙空中之白云,揮手能攀天上之明月”,故云“天非遠”,山頭奇云朵朵,乘風(fēng)變幻,飛過山頂,仿佛載游人隨之而去,如神仙駕著云頭,這就是“縹緲云場”之奇景。五六句描寫此山四季花香,什么時候想看花可以沿著山上小道去采摘,夏日可在這里消夏避暑,因為山中有林屋古洞,它是傳說中柳毅傳書入龍宮的洞門所在。美麗的傳說給優(yōu)美怡人的山景增添了神妙色彩。末兩句再次逗引出毛公與石公的傳說:你想知道靈墟幻景吧,請上毛公壇福地和湖光山色分外醉人的石公山。毛公,漢代劉根,據(jù)傳他得道成仙后,身上長滿綠毛,人稱毛公。石公山位于西山島東南隅,傍水原有奇石兩塊似一對佝僂老人,人稱石公、石婆,因名石公山。西山林屋洞還相傳為大禹治水后藏玉符的洞。整個西洞庭不僅風(fēng)景秀麗,湖光山色,幽洞奇石,引人入勝,諸多的神話傳說、歷史傳說更使人感到神秘莫測。
(曹林娣)
〔現(xiàn)代散文〕 立于湖中第一高山縹緲峰上,俯仰看天地。八百里湖岸,三百余萬畝湖水,縹縹緲緲,朦朦朧朧,似巨幅淡彩潑墨山水,懸掛于天地云壁間。
太湖美,美在何處?美在色彩瞬間萬變,美在線條柔曲多姿,美在韻律動靜有序。因此而形成了七分豪放三分柔婉的太湖風(fēng)格。
遼闊的太湖中,有六十多個島嶼。面積九十平方里的西山島,象一臺戲中的一位主角,居于舞臺中央。大小四十余島,疏疏密密地環(huán)繞在它的四周。這些小島,高者數(shù)十米,低者與水面相平,隨潮漲落。大者可供萬人生息。最小一島礁,僅容二人共臥,名曰龍床。
大大小小六十余島,把太湖分隔成大大小小若干湖區(qū)。莫湖、菱湖、蠡湖、胥湖、游湖、貢湖。統(tǒng)一的大湖中,又包容了似分實合的許多小湖。湖中有湖,湖體于不變中又顯出多變。大自然有情,在一個大湖中放置許多小島,構(gòu)成了許許多多小湖區(qū),免除了一片汪洋,一望無邊的單調(diào)。
風(fēng)惡浪狂時,許多小島在湖中搖搖晃晃,象鳧于水面的一群野鴨。波靜風(fēng)平時湖面又凝固了,象一面明亮不動的鏡子。湖和島變假了。此時的湖水和小島,極象散放在明凈清澈淺盆中的水石盆景。
湖中數(shù)十小島,湖周連綿群山上,廣植茶樹、橙桔、楊梅、枇杷。油亮發(fā)光的革質(zhì)葉片,四時不凋,終年常綠。
綠是太湖的基本色調(diào)。水綠,山也綠。
綠,但又并非色彩單一。常年青翠的綠山上,又鑲嵌一串串一片片純白、緋紅、靛紫、嬌黃色彩,這些畫在綠的底色上的圖案,并非凝固不動,而是隨季節(jié)時時變幻。早春的環(huán)湖紅梅,仲春的嫩黃菜花,晚春的雪白梨云。甚至寒冬的滿島綠色中,還綴滿白的茶花,黃的枇杷花,這些插繡在綠色湖、綠色山之間,時時變化的色彩,不是星星點點,常常滿嶺滿坡,十里連片,如此方顯出太湖色調(diào)的豪放氣派。
天色,水色,樹色;湖浪,樹浪,山浪,構(gòu)成了聲色多變的太湖,構(gòu)成了躍動、活潑、生命力旺盛的太湖。
陽光月色云雨風(fēng),象電視演播廳中的激光舞臺,聲光色彩揉合而融為一體。聲色光變化的節(jié)奏,或急促,或舒緩,使得太湖時而昂奮地奔騰、跳躍、怒吼、狂嘯,時而靜幽、舒緩地絮語、淺笑、低吟、漫唱,表現(xiàn)出太湖豐富的性格內(nèi)涵。
太湖一日數(shù)變,一時數(shù)變,動靜無定時,往往是突變。動時,湖浪、樹浪、山浪,一齊向四面八方推過去,再擠回頭。頭戴雪白湖花的浪濤,一群群呼嘯而來,猛擊石埠頭。小小的太湖,頃刻間便擴展成了洶涌的大海。
靜時,半透明的湖水,平滑如鏡,山似文靜嫻雅的少女,樹葉眼瞼低垂。風(fēng)息浪止,偌大的太湖,陡然變得極小,頃刻間微縮成仿佛案頭養(yǎng)雨花石白瓷淺盆里的一勺透明的清凈的水。
石公山,是三面伸向湖中的石島,宋代曾在此山上、此水中開采過太湖石,直至現(xiàn)在,沿山岸的水邊,還有一些當(dāng)年采石后遺下的玲瓏石洞。坐在水邊,可以靜聽風(fēng)濤進出洞口,如鼓擊鐘鳴。還有一些具有瘦皺透漏特點的大大小小的太湖石,在洞口風(fēng)濤中游來游去。
石公山上,多奇石、怪石、危石、靈石。常有怪誕巨石,數(shù)塊累疊一起,成一怪洞。洞不深,但詭奇,有引人探究的魅力。有些四面騰空,僅一角支撐在它石上的巨型危石懸于頭頂,似隨時可以墜落。但它已在此危境中生活了千萬年。石公危石,也有雜技演員的驚險技巧。
大自然巨人用它的大手掌和巧指頭,花了千萬年時光,雕刻成兩座石像,安放在石公山東麓。此雕像,即凝望湖中月的石公石婆,石公山也因這雕像而得名。
彎曲的和陡直的山道,或以條石砌成梯級,或就巨巖上刻磴為階。還有在兩邊石壁的裂縫間,修建一條寬僅二尺的狹窄的石質(zhì)天梯幾千級,直登山頂。這是一條陡險的登天道,只可上不可下。
路亭、觀景亭的亭型、亭色雖少變化,但亭址往往選得極佳。有的高踞山頂,有的立于懸崖邊緣,有的騎跨半山石徑上。從亭位的不同高度,不同視角仰觀俯察,可觀蒼茫煙靄,明媚晴光,夕霞晨曦的無限詭變。
在湖邊水中設(shè)基建造的那座水榭,又構(gòu)建出另一種情趣的微觀世界。可在此臨水垂釣,細數(shù)游魚。
太湖最佳處,自然是西山。若以 一座單獨的小山而論,黿頭渚和石公山,便是太湖諸美中最為集中的兩個點。這兩座黛色石山,恰似美女兩只耳垂上的兩顆翡翠飾墜。
黿頭渚有數(shù)千百年建筑、石刻等文化積累,石公山則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從潛在的未來展望,黿頭渚美的優(yōu)勢已十分顯露,而石公美的優(yōu)勢方開始露頭。
黿頭渚收縮于湖灣底部,石公則三面突出于湖中,目力所及,縱橫百里。石公山前,遠遠近近,散布大大小小的點點石島,視野開闊,但又不單調(diào)。
石公山前,水面無邊際。遼闊水域正是快艇的好賽場。
西湖美,美在婉約。可以輕槳欸乃,但難以展開狂放的艇賽。太湖美,美在豪放又兼婉約。既可輕舟蕩槳,又可快速飛艇,狂放逐浪。
(艾煊)
〔民間文學(xué)〕 傳說東海龍王有十個兒子,在分封水國的時候,只有他的第九個兒子九龍愿意離開東海。因此,龍王把太湖水域給了他,封他做了湖王。湖王帶著蝦兵蟹將來到太湖,只見湖底朝天,滴水全無,沿岸的禾苗都枯焦了。路無行人,村無炊煙,處處是一片破敗的凄涼景象。湖王當(dāng)即張開大嘴噴水,下了一場大雨,從此大地回春,百草返青了。
這時,水面上突然奔來一位美麗的姑娘,對著湖王拜道:“感謝大王的救命之恩!”
湖王問:“你是何人?”
姑娘道:“我是太湖的碧波仙子,因我不愿和夏妖成婚,他便放火要活活地?zé)牢遥澋梦叶悴卦谏罹铮蜒傺僖幌⒗玻姨澊笸跸掠辍2啪鹊梦乙幻!北滩ㄏ勺诱f完,便翩翩起舞,雙手舒展著翠綠色的長袖,嘴里哼著好聽的歌曲,踏著水波飄飄而去。
碧波仙子還活著,居然又唱歌又跳舞,夏妖怒極了。他張開血盆大口,對著太湖狠狠地連噴三口大火。茫茫太湖八百里,浩瀚水面三萬六千頃,居然經(jīng)不起夏妖的三口火。一口火,太湖水滾滾煎;二口火,太湖黑,冒青煙;三口火,太湖白,底朝天。湖王也險些被大火燒傷。碧波仙子呢,沒人知道她的兇吉。
湖王惦念著碧波仙子,趕忙張口噴水,轉(zhuǎn)眼之間,太湖里又白浪滔滔,天水相接。碧波仙子又出現(xiàn)在湖王的面前,感謝他的救命之恩。湖王為了救護碧波仙子,就用他那威力無窮的神水,在林屋山里雕鑿了一個美麗非凡的水晶宮。宮里有雄偉壯觀的金庭玉柱,有九曲十八彎的空中長廓,有拔地而起的石筍,有參差不齊的倒懸塔林,有展翅欲飛的石燕,有大小不一的石蘑菇,有清脆悅耳的石鐘石鼓,有幽雅別致的石床。湖王就請碧波仙子住在這個絕妙而又秘密的宮殿里。
俗話說:世上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不久,夏妖得知了碧波仙子的下落,便來找湖王算帳。夏妖對著湖王噴火,湖王對著夏妖噴水。連斗了七天七夜,不分勝敗。碧波仙子急中生智,對著夏妖的大嘴巴擲了一把太湖里的黃沙。夏妖嗆了一嘴黃沙,頓時火焰熄滅,光冒黑煙。
夏妖見勢不妙,拔腳就逃。湖王用水把他圍住,碧波仙子又向他連擲三把黑沙,一霎時火絕煙滅,湖王把他擒住斬了。殺死夏妖的地方,從此就叫鎮(zhèn)夏。
自從滅了夏妖,太湖就再也沒有干過。湖王就把王府做在林屋山的水晶宮里,因為他老九,所以大家叫它天下第九洞。
碧波仙子呢,搬出了水晶宮,回到煙波浩瀚的太湖里,依然唱著歌,跳著舞,過著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
(李洲芳 整理)
上一篇:描寫《褒禪山》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西陵峽》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