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雅小雅魚藻之什·采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終朝采綠,不盈一匊。①予發曲局,薄言歸沐。②
終朝采藍,不盈一襜。③五日為期,六日不詹。④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⑤之子于釣,言綸之繩。⑥
其釣維何?維魴及鱮,⑦維魴及鱮,薄言觀者。⑧
【注釋】 ①終朝:毛傳:“自旦及食時為終朝。”即整個早晨。綠:借為“菉”,草名,用以染黃。匊,即古“掬”字,兩手合捧為掬。②曲局:卷曲。此處意為蓬亂松散。薄:匆迫,急忙。言:讀如“焉”,語氣詞。沐:洗頭。③藍:草名,也稱作靛草,用以染青。襜(chan 攙):《毛傳》:“衣蔽前謂之襜。”晉·郭璞云:“今之蔽膝。”即系在衣服前面的圍裙。④五日:《毛傳》:“五月之日。”六日:《毛傳》:“六月之日。”又釋云:“期至五月而歸,今六月猶不至,是以憂思。”按,這兩句的用法,與前《豳風·七月》“一之日”“二之日”例同。詹:至,歸回。⑤之子:那個人。此處指女子的丈夫。于:往,去。狩:打獵。言:乃,就。韔(chang唱):把弓裝入弓袋。⑥綸:糾結。綸之繩,意為系纏好那根釣魚繩。⑦魴、鱮(xu 序):皆為魚名。按,聞一多《詩經與校箋》曾云“《國風》中凡言魚,皆兩性間互稱其對方之廋語”,以《周南·汝墳》之“魴魚尾”、《齊風·敝笱》之“其魚魴鰥”、《豳風·九罭》之“九罭之魚,鱒魴”等句皆言“魴”,即可與此處互為印證;而直到現在,世人仍以“魚水之歡”來擬喻夫婦,亦可供參照。⑧者:通“諸”,即之。
【譯文】 整個清晨都在采摘染黃的菉草,可還是不夠一捧。我的鬢發已是散亂蓬松,趕快回去理整。整天都在采摘染青的蓼藍,可還是未滿這淺淺的一圍裙。五月里的歸期原先你已經說準,而到了六月間仍不見來臨。那人如果去打獵,我便預先給他套好大弓。那人若是去釣魚,我就準備給他系好絲繩。啊,他都釣了些什么?是魴魚和魚。是魴魚和鱮魚呀,去看看究竟釣上幾許!
【集評】 《毛詩序》:“《采綠》,刺怨曠也。幽王之時多怨曠者也。”(《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十五)
宋·朱熹:“賦也。”(《詩集傳》卷十五)
今·陳子展:“君子于役,過期不歸,婦女怨思之作。”又,“首、次二章,從去后著想,極寫幽怨神理,刻畫情思入微,三、四兩章,從歸后想象,極寫倡隨之樂,愈見別離之苦。示欲無往而不與俱,意中事,詩中景也。”(《詩經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總案】 本篇在藝術表現方法上頗有新意。“君子于役,過期不歸”,原是《詩》三百中的常見題材,《國風》里更不乏佳作。但這里并不明言婦人的怨思之苦、情意之深,而是在前兩章里運用客觀的寫實手法,言其采綠采藍、還家沐發梳理的日常瑣事,僅就“五日為期,六日不詹”二句點出事由,絕無正面表述感情心緒的話頭。后兩章則采取幻想式的寫實手法,言其整理器具,以供丈夫狩獵捕魚之用,這個生活細節動作自然是真實的,但服役的丈夫并未歸來,一切皆出自她的想象啊!這樣,前后二部分以眼前實有之事和未來懸想之事互為比照,見出婦人對夫妻正常生產勞動生活的向往渴念,那么,現在的孤獨寂寞、怨思悵惘就也不言自喻了。這種不犯正題,從對面寫起,更進一層的表現手法,在后來的詩詞中經常見到,推本溯源,使人不能不贊嘆本篇作者的高明了。
上一篇:詩經《國風·秦風·車鄰》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雅·小雅·南有嘉魚之什·采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