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①
【注釋】 ①引領:延頸。
【譯文】 夜深了,依然不能入睡。皎潔清冷的月光,透過輕薄的羅帳,一直照到了床上。憂愁煩惱,輾轉反側,索性披衣起床。徘徊室中,思緒沉重:客居他鄉的游子,即使實現了所求,尋得了快活,又怎能比得上與親人相聚的溫馨與歡樂?真不如早早歸去!滿腹的愁思苦澀啊,向誰傾訴?唯有孤獨一人,從室內踱至門外。徬徨庭中,抬首遙望,低頭垂淚,漫步入房,聽任這思鄉的淚水沾濕衣裳。
【集評】 明·陸時雍: “隱隱衷,澹澹語,讀之寂歷自恢。”(《古詩鏡》卷二)
清·王夫之:“大端言情,風雅正系。”(《古詩評選》卷四)
清·陳祚明:“出戶入房,無一而可。客行有何樂?故言樂者,言雖樂亦不如歸,況不樂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
清·吳琪:“無甚意思,無甚異藻,只是平常口頭,卻字字句句,用得合拍,使爾音節響亮,意味深遠,令人千讀不厭。無限徘徊,雖主憂愁,實是明月逼來。若無明月,只是捶床搗枕而已,那得出戶入房許多態。”《六朝選詩定論》)
清·朱筠:“此首起四句,與‘孟冬寒氣至’數句,用意頗同,神情在‘徘徊’二字,把客中苦樂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雖云樂,亦是客,不如早旋歸之為樂也。審之又審,自當決絕,莫可猶疑,一鞭明月,歸來非遲,則向之徘徊者,不必徘徊矣。然而或為名利,或為君友,欲歸不得,有無限愁思難以告人,所以念及歸而引領,念及不能歸而還入房,至于淚下沾衣,何其憊也。與第一首不必一人作而神回氣合。”(《古詩十九首說》)
清·張玉谷:“此亦思婦之詩。首四,即夜景引起空閨之愁。中二,申己之望歸也,卻反從彼邊揣度,客行雖樂,不如早歸,便覺筆曲意圓。末四,只就出戶入房,傍徨淚下,寫出相思之苦,收得盡而不盡。”(《古詩賞析》卷四)
【總案】 這是客子思家之詩,不必以“客行”二句為“從彼邊揣度”而解作思婦之作,徒然多生周折,詩情反不明暢。思鄉之情從來不是單純的思鄉,尤其對于那些游宦的士子。詩中人因何而勾起思鄉情?又為什么如此思鄉而竟不歸去?詩均無言,只以人在那夜天月色下的徘徊徬徨,寫出心中絞結糾繞的無限愁煩。正以其情之難言而感人。
上一篇:詩經《雅·大雅·生民之什·既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漢詩《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