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江亭夜月送別》唐山水詩鑒賞
王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乾封三年(668)王勃出游巴蜀,在蜀中居住了三、四年。《江亭夜月送別》二首當(dāng)為詩人客居時(shí)所作。這是第二首。第一首詩為: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兩首合看,正如詩題所示,作品的寫作背景是大致清楚的: 一個(gè)月色清朗的秋夜,詩人到津亭為客人送行,船要啟航了,他們在江邊分手話別。送客的人在巴南,被送的人是要去塞北。
第一首詩顯然是寫送別之時(shí),因此去途遙遠(yuǎn),一別將有南北之隔,故兩情依依,含淚惜別。而第二首則是寫送別之后的情形,著重描寫詩人因分別而陡然感到的寂寞凄涼之情,情皆由景寫出。“亂煙籠碧砌”,載客的船已駛離了碼頭,送客人首先感到江上濃重的霧靄撲面而來,津亭的青石臺階也籠罩在這煙霧之中。“飛月向南端”,是抬頭仰望,月亮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傾斜了,暗喻送別的時(shí)間已經(jīng)很長了。“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詩人再起步回身,環(huán)顧四周,離亭的門戶已深掩,只感到今夜與往日不同,陣陣寒氣分外逼人。四句皆景語,亦皆情語。詩人由所見寫到所感,孤寂、清冷之情皆寓此夜景色之中。
詩篇中最能透露離情別緒的是幾個(gè)字。“亂”,不僅形容煙霧的迷漫和散亂,同時(shí)也表現(xiàn)了詩人心情的迷亂和惘然若失。“飛”字寫出了時(shí)間流逝之速,同時(shí)又隱含作者對人生聚散的感傷。“寂寞”二字,既是月夜離亭景色的描繪,又是詩人內(nèi)在孤寂心情的寫照。“寒”字為全篇畫龍點(diǎn)睛之筆,凄寒之感并非作者肌膚寒冷的感覺,更是內(nèi)心凄涼、蕭索心境的流露,“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 (黃叔燦《唐詩箋注》)。同是寫送別,與第一首相比,無疑此詩為勝。
上一篇:王士禛《江上》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鄭燮《江晴》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