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①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注釋】 ①華、榮:花。“華”原指木本植物之花;“榮”本指草本植物之花。此處為避重復而交錯使用,意義無分別。
【譯文】 庭園中的這株嘉木,已經又是枝條繁茂。蔥綠的葉片映著新綻的花朵,鮮潤艷麗,牽人情腸。手攀樹枝,將鮮花輕輕摘下,意欲送給我日日思念的夫君。然而誰能將這庭花送達?道路是這樣悠遠而漫長。手持鮮花,佇立庭中,任這馥郁的花香浸染了衣袖,溫馨地環繞在四周。雖然是樹奇花香,又何足貴重,竟執意想將它送去遠方?不過是愛人離別,時光飛逝,但見花開花落,卻不見人歸。睹花而思人,如何不憂傷?
【集評】 宋·張戒:“《國風》云: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瞻望弗及,佇立以泣。’其詞婉,其意微,不迫不露,此其所以可貴也。《古詩》云:‘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李太白云:‘皓齒終不發,芳心空自持。’皆無愧于《國風》矣。”(《歲寒堂詩話》卷上)
明·譚元春:“氣質從《三百篇》煉來。”(《古詩歸》卷六)
清·王夫之:“每一回筆,如有千波,而終平瀲,古人之力其神乎!”(《古詩評選》卷四)
清·沈德潛:“‘何足貴’,《文選》作‘何足貢’,謂獻也,較有味。”(《古詩源》卷四)
清·吳琪:“此亦臣不得于君之詩。與《涉江采芙蓉》調略同。但彼于折贈處只寫得四句,后便撒開,此則一意到底,故只于一物中寫出許多情景。”(《六朝選詩定論》)
清·朱筠:“此與‘涉江采芙蓉’一種筆墨。看他因人而感到物,由物而說到人,忽說物可貴,忽又說物不足貴,何等變化。‘庭中有奇樹’,因意中有人然后感到樹。蓋人之相別卻在樹未發華之前,睹此華滋,豈能漠然?‘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因物而思緒百端矣,設其人若在,則豈獨‘馨香盈懷袖’哉!路遠莫致,為之奈何?下又用一折筆,曰‘此物何足貴’,非因物而始思其人也。別離經時,便覺觸目增愴耳。數語中,多少婉折,風人之筆。”(《古詩十九首說》)
清·張庚:“通篇只就‘奇樹’一意寫到底,中間卻具千回百折,更妙在由樹而條、而榮、而馨香,層層寫來,以見美盛,而以一語反振出感別便住,不更贅一語。正如山之蜿邅迤邐而來,至江,以峭壁截住,格局筆力,千古無兩。”(《古詩十九首解》)
清·張玉谷:“此亦懷人之詩。前四,就折花欲遺所思引起,‘馨香’之句,即馨香莫致,醒出路遙。末二,更即物不足貢,醒出別久,層折而下,含蓄不窮。”(《古詩賞析》卷四)
【總案】 “此物何足貴”,《文選》中貴字作“貢”。沈德潛認為“貢”比“貴”“較有味”,是因為“貢”的含意更豐富。“貴”者,借重此物而表達有愛心也;“貢”則在獻身于愛人的同時又將借重此物的意思包含在內。愛是一種奉獻。奉獻應當是相互的。但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女子是男子的附屬,愛的奉獻只是女子的職責。這些寫思婦之情的詩篇,雖為女子口吻,卻多是男子的代擬其言。因此,“貢”所體現的奉獻意識,就可能不僅是一位少婦的無私的愛,還可能潛含著男性對其配偶的要求。前人每論思婦之詩,總以“怨而不怒”、“溫柔敦厚”為旨,無非是以女子為奉獻者而居于下位,可以有憂思、愁煩,卻終當以柔順是宗。也正因為這種等級的區別,古人才每每以男女比君臣。吳琪的評說就是如此。
上一篇:詩經《雅·大雅·蕩之什·崧高》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雅·小雅·鴻雁之什·庭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