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陳·矯志篇》中外哲理詩賞析
蛟龍雖困, 不資凡魚。
鸑鷟雖孤, 不匹鶩雛。
雖有香草, 當戶必除。
雖有仁人, 在敵必誅。
狐白雖美, 炎暑必置。
舟車之用, 易地則棄。
蘭蕙不采, 無異蓬蒿。
干將不試, 世比鉛刀。
以驥捕鼠, 曾不如貍。
餓夫獲璧, 不如得糜。
郭生純臣, 魯連高士。
彼乃登臺, 此乃蹈海。
寧直見伐, 無為曲全。
寧渴而死, 不飲盜泉。
這是王廷陳以四言形式寫成的一首述志之作。全詩三十二句,每四句為一層。“蛟龍雖困,不資凡魚。鸑鷟雖孤,不匹鶩雛。”蛟龍即使處于困境之中,也決不會憑借普通的魚去走出困境。鸑鷟(鳳凰中的一類)即使孤獨,也決不會和鴨子為伍。此四句喻英杰之士決不會和凡夫俗子為伍。蛟龍為水族英杰,鸑鷟為禽鳥英杰,它們即使身處困境,也決不會與蕓蕓眾生相交。人之英杰,亦當如是。
“雖有香草,當戶必除。雖有仁人,在敵必誅。”即使為香草,長在迎門之處也必須除掉;即使是仁人,站在敵對勢力的行列中也必須除掉。此四句講處事之理。除惡務盡,人所共識。如果要除的對象不是惡而是善,又該如何處置?辨識的標準只有一個,即將此善放在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去衡量。如果對己不利,那么即使是善也必須當機立斷。
“狐白雖美,炎暑必置;舟車之用,易地則棄。”精美的狐裘(狐白是狐腋下之白毛,指精美的狐裘)再漂亮,盛夏酷暑也必須放起來不穿;車船之類的交通工具,換了不同的環境就得扔掉。無論穿的、用的,都必須適合需要。不符合需求的東西,再美再好也得舍棄。符合需求即是決定取舍的最高標準。
“蘭蕙不采,無異蓬蒿;干將不試,世比鉛刀。”蘭花開了無人采摘,則和野草一樣;利劍在手而不去用,則和鈍刀一樣。“干將”,是古代著名的利劍。“鉛刀”,以軟金屬鉛制成的刀,喻鈍刀。無論有多大的才干,如果不提供給他顯示其才干的機遇;那么,賢與不肖也變得毫無區別了。
“以驥捕鼠,曾不如貍。餓夫獲璧,不如得糜。”用千里馬去捕鼠,竟然不如善于捕鼠的貍;即將餓死的人得到璧玉,還不如得到一碗粥。前二句講用非所長,后二句言得非所需。
“郭生純臣,魯連高士。彼乃登臺,此乃蹈海。”郭隗,戰國時代燕人,曾勸燕昭王從自己開始尊賢。燕昭王從其言,拜他為師。詩中“郭生”,當指郭隗。“登臺”,指黃金臺事。《史記·燕世家》只說燕昭王為郭隗筑宮而師事之,未言筑臺。《文選》孔融《論盛孝章書》始言筑臺。郭隗是忠純篤實之臣,所以登臺而受昭王禮遇。魯連,即魯仲連,戰國齊人。為人豁達,喜為人排難解紛。游趙,適遇秦兵圍趙,魏使新垣衍請求趙國奉秦為帝,魯仲連力言不可。會信陵君引魏兵至,秦軍解去。后來燕將據聊城,齊人攻之,歷年所而不能拔,魯仲連封書燕將,辨明利害,燕將自殺,聊城乃下。齊王因此欲加封魯仲連,魯仲連逃封隱于海上,這即是詩中所言“蹈海”。郭隗、魯連,俱為人杰,一登臺受拜,一蹈海逃封。二人經歷,于世人眼中,大相徑庭;但是,詩人看來,貌異而實同。人之處世,或“登臺”,或“蹈海”,總之是要符合自己的心愿。茍能遂己之愿,“登臺”“蹈海”并無二致。如能活得符合自己的心愿,那就是活得開心,活得痛快。
“寧直見伐,無為曲全。寧渴而死,不飲盜泉。”寧可直道而被殺,不要委曲而求全;寧可干渴而死,不飲盜泉之水。“盜泉”,在今山東泗水縣。《尸子》云:“(孔子)過于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此數句講守志要堅。
上一篇:《劉大白·看月之群(三)》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伊克巴爾·神和人》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