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漢樂府民歌·傷歌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昭昭素明月,輝光燭我床。①憂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長!②
微風吹閨闥,羅帷自飄揚。③攬衣曳長帶,屣履下高堂。④
東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⑤春鳥翻南飛,翩翩獨翱翔。⑥
悲聲命儔匹,哀鳴傷我腸。⑦感物懷所思,泣涕忽沾裳。
佇立吐高吟,舒憤訴穹蒼。⑧
【注釋】 ①昭昭:明。素:白。明月:一作“月明”。②耿耿:心不安貌。③閨闥(ta踏):指內室。闥:內門。羅帷:紗帳。④攬衣:猶“披衣”。攬:取。曳:拖。屣(xi徙)履:穿鞋而不拔上鞋跟。⑤之:往。以:而,又。⑥翻:飛騰。一作“向”。翩翩:不息貌。⑦命:呼喚。儔匹:伴侶。⑧佇立:久立。穹蒼:蒼天。
【譯文】 月亮高懸明明亮亮,銀光四溢照著我床。懷憂之人不能安睡,內心煩躁只覺夜長。微風輕輕吹進內室,掀起紗帳來回飄蕩。披上衣服拖著衣帶,趿著鞋子走下高堂。朝東朝西不知所往,踱來踱去十分彷徨。春鳥翩翩朝南飛去,夜色茫茫獨自翱翔。聲音悲凄呼喚同伴,陣陣哀鳴令人心傷。睹物興感想起親人,淚如泉涌浸濕衣裳。久久站立高聲嘆息,面向蒼天傾訴衷腸。
【集評】 清·吳琪:“此篇從古詩《明月何皎皎》翻出,俱是寐而復起,俱以明月作引,俱有徘徊彷徨字。但彼于戶內寫徘徊,于戶外寫彷徨,態在出房、入房上。此則徘徊、彷徨俱在戶外。明月燭床,已寢矣,憂人不寐,復起而離床也,離床而閨闥,回望床之羅幃也;攬衣已至堂矣,屣履已下階矣,東西安之,已立于庭矣。徘徊、徬徨,乃立庭時之態也。‘東西安所之’,莫我知也夫!‘舒憤訴穹蒼’,知我者其天乎!”(《六朝選詩定論》卷四)
清·李因篤:“與蘇李詩同一感興,而語亦相配。”(《漢詩音注》卷七)
清·顧茂倫:“從賦入比,如云山連斷。”(《樂府英華》卷九)
清·沈德潛:“不追琢,不屬對,和平中自有骨力。”(《古詩源》卷三)
清·張玉谷:“此思婦之詩。前十,以明月燭床,引起夜長難寐;微風飄帷,引起下堂徬徨。寫情帶景,迤邐而來。‘春鳥’四句,賦見聞也,然即以自比,春時思匹,借此點清,詩境開展空靈,全賴此處。末四,頂上醒出懷人本旨,即以見在吟詩吐憤收住。”(《古詩賞析》卷六)
【總案】 這是一首閨怨詩。《文選》、《樂府詩集》、《古樂府》皆作古辭,《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只《玉臺新詠》謂魏明帝作。其情調手法與《古詩·明月何皎皎》相類,又對后來的一些作品,如曹丕《雜詩·漫漫秋夜長》、阮籍《詠懷·中夜不能寐》等有直接影響。其寫景則明晰細膩,其抒情則清凄感人,情與景水乳相融,心理刻畫,生動細致,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已帶有比較明顯的文人詩色彩,雖不出于魏明帝手,卻極有可能經過文人的加工修潤。
上一篇:詩經《頌·周頌·閔予小子之什·絲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國風·王風·兔爰》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