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②
【注釋】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南。白鷺:一種以魚為食的水鳥,喜群居,常出沒于湖沼水田間。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也叫桃花水。鱖(gui貴)魚:一種形體平扁、口大、鱗細(xì)、皮呈黃綠色的魚,俗稱桂魚。肉味鮮美,為我國特產(chǎn)。
②箬(ruo若)笠:用箬竹葉或竹篾編成的斗笠。箬,竹之一種,莖高三、四尺,葉寬大。蓑(suo梭)衣:用草或棕毛編成的雨具,披在身上。
【譯文】 西寒山前,白鷺在水色山光中翩飛,桃花吐著鮮妍,流水漾著綠藍(lán),一條條游弋嬉逐的鱖魚多么肥。戴著青色斗笠,披著綠色蓑衣,在斜風(fēng)細(xì)雨中安然垂釣,何必把家回。
【集評】 宋·黃升:“張志和嘗作〔漁歌〕一詞,極能道漁家事。”(《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一)
清·劉熙載:“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露飛’一闋,風(fēng)流千古。東坡嘗以其成句用入〔鷓鴣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猶未若原詞之妙通造化也。”(《藝概》卷四)
【總案】 《漁歌子》,一作《漁父》,共五首,此為其中的一首。作者拈取江南水鄉(xiāng)春汛時節(jié)幾種常見而有代表性的景物,略加聯(lián)綴點染,并將悠然自得的漁翁形象巧妙融入,構(gòu)成了一幅色調(diào)鮮明、境界淡遠(yuǎn)的煙波垂釣圖。作者長期隱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叟”,故對煙波之境清空疏淡的妙致能夠體會得真切而深刻;加之兼善丹青,懂得如何調(diào)配色彩,懂得如何截取動態(tài)景物最富于美感包孕的一剎那,因而能將詩情和畫境高度有機(jī)地結(jié)合起來,確實做到了如蘇東坡所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情調(diào),這種美,得到了不少文人,特別是那些因官場失意而想棄官歸隱的文人的共鳴,一時屬和之作頗多,并很快傳到日本,據(jù)《日本填詞學(xué)史話》載,連嵯峨天皇(804-823年在位)也曾擬作五首。
上一篇:謝逸《漁家傲》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李珣《漁歌子》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