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河南省·洛河》古詩詞賞析大全
洛河也叫洛水,發源于華山南麓,向東流入河南,達洛陽,它在歷史上是一條著名的河流,古人也稱之為 “溫洛”。古老的洛水,有過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其中最動人的是伏羲之女,名宓妃,溺死洛水,后成為洛水神女。《水經注》說:“伊洛合流處,乃洛神宓妃之所在。”詩人曹植曾循洛河游,作《洛神賦》。洛河兩岸綠樹成蔭,有許多風景勝地,唐宋時不少文人學士徘徊于洛濱,吟詩作賦,不忍離去。“洛浦秋風”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
洛陽之水,其色蒼蒼。
祀祭大澤,倏忽南臨。
洛濱醊禱,色連三光。
[詩名] 祀洛水歌
[作者] 贏政,即秦始皇。《古今樂錄》說:“秦始皇祀洛水,有黑頭公從河中出,呼始皇曰:“來受天之寶。”乃于群臣作歌。但有人認為此詩為寫史者偽托。
[注釋] ●醊禱:設神座,進行祈禱。●三光:即太陽、月亮、星星。《白虎通》:天有三光,日、月、星。
脈脈廣川流,騎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詩名] 入朝洛堤步月
[作者] 上官儀,字游韶,唐陜州陜縣(今河南陜縣)人。博覽經史,工于文詞。貞觀初進士,任弘文館直學士,遷秘書郎。高宗時,升秘書少監,官至宰相。曾為高宗起草廢武后詔,武則天深惡痛絕。麟德元年,被誣謀反,下獄而死。
[注釋] ●脈脈二句: 廣闊的洛河慢慢流過,我騎在馬上沿著長堤漫步。●鵲飛二句: 月亮即將落山,喜鵲驚飛,天色將明,樹上的蟬兒噪鳴在秋風之中。從詩題來看,是他早晨上朝時在洛河大堤上緩轡徐行時吟詠的 “洛晨秋風”的景色。
鶯聲滿御堤,堤柳拂絲齊。
風送名花落,香紅襯馬蹄。
[詩名] 洛陽陌
[作者] 顧況,字逋翁,唐代蘇州人,至德二年登進士第,任過校書郎、著作郎,才高而傲,為眾官所嫉。貞元五年,被彈劾,貶官至驍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他工詩善畫,詩多古體,質樸平易,對白居易的新樂府有一定影響。
[注釋] ●洛陽陌:洛水岸上小路。●御堤:洛河大堤。
一道潺湲濺暖莎,年年惆悵是春過。
莫言行路聽如此,流入深宮悵更多。
橋畔月來清見底,柳邊風緊綠生波。
縱然滿眼添歸思,未把漁竿奈爾何。
[詩名] 洛水
[作者] 羅鄴,唐代余杭 (今浙江余杭縣) 人,屢舉進士不第,飄泊四方。后曾一度做過督郵,不得志,一生落魄,放情詩酒,郁郁而終。工七律,多怨憤之作。與族人羅隱、羅虬合稱 “三羅”。辛文房評云:“隱雄麗而坦率,鄴清致而聯綿,虬則區區而已。”此詩也表現出怨憤之情。
[注釋] ●莫言二句:別說我這旅行在外的人聽到這水聲倍增憂思,要知它流入深宮里,給宮女帶去的愁苦更多。●橋畔二句:天津橋畔河水清澈見底,堤上的柳絲在春風中好像綠色的波濤。●未把句: 我一直沒有得到功名,又有什么辦法呢?“釣魚”在當時常用以借指獲得功名或官職。
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臉波春傍窈娘堤。
柳絲裊裊風繰出,草縷茸茸雨剪齊。
報道前驅少呼喝,恐驚黃鳥不成啼。
[詩名] 天津橋
[作者] 白居易,唐文宗大和六年春天,任河南尹,他乘轎過天津橋,“詩思”悠然而來,寫下此詩。
[注釋] ●天津橋:是唐代洛陽城宮門外洛河上的大橋,建于隋代,因它有天河上津梁的氣勢,故名天津橋。●斗亭:在天津橋東不遠,洛河分出一渠,分流處置斗門控制水流量,上有橋及亭,即斗門亭。●眉月句: 彎彎如眉的新月,晚上從洛河邊冉冉升起。神女浦,指洛河,由曹植的 《洛神賦》而來。●臉波句: 窈娘堤下水波澄明,好似美麗的眼睛中光彩流動。窈娘堤,天津橋附近的堤岸名。臉波,唐詩中常用以指美麗而轉動著的眼睛。●繰 (chao,澡): 同繅。●報道二句:我告訴前面開道的隨從少吆喝,別驚嚇了黃鶯,使它們不敢啼鳴。
漫說君王留寶枕,不聞仙子和瓊簫。
腸斷洛川東去水,野煙汀草共蕭蕭。
[詩名] 洛神 (全詩8句)
[作者] 雅琥,元代可溫人,字正卿。原名雅古,元文宗為他改為雅琥,有《正卿集》傳世。
[注釋] ●君王留寶枕:曹操滅袁紹,得袁紹的兒媳甄氏,將她許給長子曹丕,但三子曹植甚憐之。甄氏死后,曹丕將甄氏遺物金帶枕給了曹植。曹植在離京歸國途中,在洛水邊止宿,夢見甄后對他說:“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 (給)與五官中郎將 (指曹丕),今 (給) 與君 王……”
上一篇:關于描寫《福建省·泉州古城》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山東省·濟寧太白樓》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