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雅大雅文王之什·下武》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①三后在天,王配于京。②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③永言配命,成王之孚。④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⑤永言孝思,孝思維則。⑥
媚茲一人,應侯順德。⑦永言孝思,昭哉嗣服。⑧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⑨於萬斯年,受天之祜。⑩
受天之祜,四方來賀。於萬斯年,不遐有佐!(11)
【注釋】 ①下:后面。武:繼承。哲王:明智的君王。②三后:指太王、王季、文王。后,君王。在天:朱熹《詩集傳》:“在天,既沒而其精神上與天合也。”王:指武王。配:配天。謂秉承天命。京:指周的都城鎬京。③世德:代代相傳的美德。作:為。求:通“逑”,匹配。④永:永遠。言:語助詞。成王之孚:《詩集傳》:“能成王者之信于天下也。”孚,信。⑤式:法式,榜樣。⑥孝思:孝順先人的思想。則:法則。⑦媚:愛。一人:謂武王。應:當,承擔。侯:語氣詞,同“維”。順德:猶善德。⑧昭:光明。服:事業。⑨茲:通“哉”。來許:后世。繩:繼。武:跡。⑩於:嘆美聲。斯:語助詞。祜:福。(11)不遐:“遐不”的倒文。遐,何。
【譯文】 承繼祖先看周邦,江山代有賢哲王。三世先君佑下土,武王受命登廟堂。武王受命登廟堂,匹配祖德顯榮光。天意始終牢記取,王者誠信傳四方。王者誠信傳四方,以身作則御家邦。時時盡孝遵祖訓,祖訓告誡法先王。四方擁戴周天子,保有善德美名揚。時時盡孝遵祖訓,社稷未來多輝煌。社稷未來多輝煌,追隨祖先好榜樣。啊!大周基業萬年固,天賜洪福國祚長。天賜洪福國祚長,四方齊賀上明堂。啊!大周基業萬年固,豈無藩國作屏障!
【集評】 《毛詩序》:“《下武》,繼文也。武王有圣德,復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十六)
漢·鄭玄:“繼文者,繼文王之王業而成之。昭,明也。”(《毛詩傳箋》,見《毛詩正義》卷十六)
清·姚際恒:“《小序》謂‘繼文’,是;蓋詠武王也。”(《詩經通論》卷十三)
清·方玉潤:“《小序》謂‘繼文也’,意是而詞未達。蓋有意與下章繼伐’相對故也。武王伐殷而有天下,謚曰武,樂亦曰《武》。人幾疑其以武功顯,而文德或有愧乎三后。殊知其所稱善繼、善述者,乃在文德而不在武功,故詩人特表而詠之,亦可謂深知武王者。”(《詩經原始》卷十三)
今·陳子展:“前后四章皆章末章首兩句相承,為蟬聯格。中兩章獨用第三句相承,格又稍變。”(《詩經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總案】 方玉潤《詩經原始》對此詩創作主旨的揭示,使人頗受啟發。考察中國傳統的治道,可知占主導地位的,是“以德化人”的王道而非“以力服人”的霸道。在歷來的史家和文人眼中,國君若不行德治,即使武功蓋世,也不在贊頌之列。此詩歌頌周武王,不在其一舉伐殷而有天下的顯赫武功上落墨,而是言其能繼承祖業,以德化人,正是這個道理。它說明在當時人看來,德治已經遠遠高出于武功。盡管把統治方法明確地區分為王道和霸道兩種,并極力推崇前者而貶抑后者的是孟子,但這一思想,在此詩作者的時代,已經是實際的存在了。由此聯想到西方的某些歷史記載和文學作品,它們往往具有濃厚的英雄崇拜色彩,潛意識中更傾向于“以力服人”的霸道,像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等東征西討所建立的赫赫武功,無不成為它們熱烈頌揚的對象。中西文化之不同,于此兩相對照中,亦可使人見其一斑。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詩經《國風·曹風·下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