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天下通交,忘筌蹄者蓋寡〔2〕;人間行樂,共煙霞者幾何〔3〕。群賢抱古人之清風,玩新年之淑景〔4〕。情均物我,緇衣將素履同歸〔5〕;跡混汙隆,廊廟與江湖齊致〔6〕。
于時春生城闕,氣改川原。聞遷鶯之候時,行欣官侶〔7〕;見游魚之貪餌,坐悟機心〔8〕。加以慧日低輪,下禪枝而返照〔9〕;法云凝蓋,浮定水以涵光。忘懷在真俗之中,得性出形骸之外。雖交非習靜,多慚谷口之談〔10〕;然醉可逃,處得山陽之氣〔11〕。詩言志也,可不云乎!
【注 釋】
〔1〕宋敏求《長安志·唐京城二》:“朱雀街東,第三街南,進昌坊西南隅,楚國寺,本隋興道寺之地,大業七年廢。高祖起義并州,第五子智云在京,為隋留守陰世師等所害。后追封為楚哀王,因此立寺。水竹幽靜,類于慈恩。
〔2〕筌蹄:筌,捕魚之具也。蹄,捕鼠之具也,與罤同。筌蹄引申為本末倒置。任昉《筌陸機知己賦》:“言象可廢,筌蹄自默。”
〔3〕人間行樂:楊惲《極孫會宗書》:“人生行樂,飄忽幾何:”煙霞:江淹《思北歸賦》:“究煙霞之繚繞,具泉石之,岏。”
〔4〕淑景:鮑照《伐悲哉行》:“羈人感淑景,緣感欲回轍。”
〔5〕物我:梁簡文帝《玄虛子賦》:“忘情于物我之表,縱志于有無之上。” 緇衣:《魏書·釋老志》:“高祖立制,非徒使緇素殊途。抑亦防微深處。”《釋氏要覽》:僧史略云:問:緇衣者,色何狀貌。答,紫而淺黑。《考工記》云:三入為,五入為
,七入為緇矣。知緇本出絳,雀頭色即赤紅色,故梁尼凈秀見圣衣如桑熟椹,此乃淺紅深黑色也。 《易·履》:“初九,秦履往無咎。”王弼注:處履之初,為履之始,履道惡華,故素乃無咎。
〔6〕江湖:《莊子·雜篇·讓王》:“中山公子矣謂瞻子曰:身在江湖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言物我之情既均,人非以僧而為異。污隆之跡攸混,地豈以顯隱而殊。
〔7〕遷鶯:官位升遷,與遷喬同。丁位《宮池柳色詩》:“他時花滿路,從此接遷鶯。”
〔8〕貪餌:嚴忌《哀時命》:“蛟龍潛于旋淵兮,身不掛于網羅。如貪餌而近死兮,不如下游乎清波。”
〔9〕慧日:佛家語,謂佛菩薩之智慧也。佛菩薩之智慧,無所不照,故比之于日。《無量壽經》:“慧日照世間,清除生死云。” 禪枝:梁昭明太子《講席詩》:“藥樹水繁稠,禪枝豈凋謝。”
〔10〕谷口:《漢書·王貢兩龔鮑傳》:“谷口有鄭子真。成帝時元舅大將軍王鳳以禮聘子真。子真遂不詘而終。”顏師古注:“《三輔決錄》云:‘子真名樸。’”沈約《和謝宣城詩》:“王喬飛鳧舃,東方金馬門。”
〔11〕逃:避世不避喧。李善注:《史記》曰:“武帝時,齊人有東方生名朔,時坐席中,酒酣,據地而歌曰:‘陸沉于俗,避世金馬門。’”
與喧同。
【賞 析】
作者在本文中概括地記敘在楚國寺宴飲時的情況,并描寫了寺周圍的景致,從而表露了對人生的感悟。語言清新自然,對仗亦較為工整。
上一篇:駢文《晉武帝總論》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駢文《月賦》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