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沁園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作者原注:
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
【創作背景】
日本帝國主義者繼1931年至1932年侵占我東北三省后,又于1935年將其侵略魔爪伸向我華北地區。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進逼,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一再退讓。是年6月,國民黨察哈爾省政府代理主席秦德純與日本沈陽特務機關長土肥原達成了“秦土協定”;7月,國民黨政府在華北的代表何應欽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達成了“何梅協定”。按照這些協定,中國在河北和察哈爾(現已分劃入河北、山西兩省)的主權大部喪失。11月,日本侵略者嗾使國民黨河北省政府灤榆、薊密兩區行政督察專員、漢奸殷汝耕在通縣(今屬北京)成立名為“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一個月后改稱“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傀儡政權,使當時河北東部的二十二縣脫離了中國政府的管轄。12月,國民黨政府指派宋哲元等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適應日本帝國主義關于“華北政權特殊化”的要求。日本帝國主義者在華北的侵略行徑和國民黨政府放棄華北主權的賣國行為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在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12月9日,北平學生率先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這場風暴迅速刮向各地,發展成為全國規模的群眾性抗日救亡運動。
就在1935年冬季中國政治形勢大變動的前夜,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窯堡召開了擴大會議,不失時機地制訂了在全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瓦窯堡會議結束后,為了宣傳我黨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以實際行動促進全國的抗日斗爭高潮,毛澤東、彭德懷等率領紅一方面軍,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名義,于1936年2月20日渡黃河東征,擬取道山西,開赴河北抗日前線。東征前夕,毛澤東在陜西清澗袁家溝指揮渡河準備工作時,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詞篇。他在1945年10月7日致柳亞子先生書中說,“初到陜北看見大雪時,填過一首詞”,即指此篇。1958年12月21日又批注道:“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采、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
【注釋】
〔北國風光〕北國,北方。
〔望長城句〕望,此系領字。據格律,當領起下四句;據文義,則直貫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為止。長城,作者此時所在的清澗,北距長城約150公里。
〔惟馀莽莽〕惟馀,只剩下。莽莽,形容大雪茫茫無際。杜甫《對雨》詩曰:“莽莽天涯雨。”
〔大河上下〕大河,黃河的古稱。清澗東距黃河約25公里。
〔頓失滔滔〕頓失,即刻消失。以上四句是說,放眼北方長城內外,萬物皆被冰雪覆蓋、籠罩,只見一派渾沌;東方黃河的上下游,亦隱沒在茫茫冰雪中,昔日波濤洶涌的景象不復可睹。
〔山舞銀蛇〕謂披冰戴雪的蜿蜒群山,猶如銀色的長蛇在騰舞。
〔原馳蠟象〕謂冰封雪裹的巍巍高原,好似白蠟制作的大象在奔馳。
〔欲與句〕欲與,要和。天公,老天爺,對天的擬人化稱呼。試比高,比一比,看誰更高。
〔須晴日〕須,待、等到。
〔看紅裝素裹〕紅裝,同“紅妝”,女子面部化妝用胭脂,為紅色,故稱。素裹,謂女子身著白絹制成的衣服。
〔分外妖嬈〕妖嬈,嬌艷嫵媚。以上三句用美人為喻,懸想天晴之日陽光雪色紅白交輝的壯麗景觀。
〔江山句〕多嬌,富有嬌柔美的魅力。
〔引無數句〕引,吸引。競折腰,爭著彎腰行禮、弓背侍奉。以上二句是說,祖國的山河是如此的美麗,古往今來不知吸引了多少英雄豪杰爭相傾倒在她的面前,為了得到她而奔走忙碌。
〔惜秦皇漢武〕惜,亦是領字。據格律,當領起下四句;據文義,則直貫至“只識彎弓射大雕”句為止。秦皇漢武,北周庾信《溫湯碑》曰:“秦皇余石,仍為雁齒之階;漢武舊陶,即用魚鱗之瓦。”唐代徐夤《過梁郊賦》曰:“任是秦皇漢武,不死何歸?”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他于前246年即位為秦國的國君,前230—前221年十年間,掃平戰國時期割據稱雄的其他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漢武,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他于前140年即位,在位期間,數次派大軍進擊匈奴(當時統治著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的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解除了匈奴貴族軍事政權對漢王朝的威脅。
〔略輸文采〕文學才華稍為欠缺。
〔唐宗宋祖〕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隋代末年,他勸說其父李淵以太原(今屬山西)為基地起兵反隋,在建立和鞏固唐王朝的戰爭中功勛卓著。626年即位。在位期間,擊敗東突厥貴族軍隊,被鐵勒、回紇等部族尊為天可汗。宋祖,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后周時任殿前都點檢,掌握軍權。960年發動兵變,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在位期間,先后攻滅荊南、后蜀、南漢、南唐等地方割據政權,為最終結束五代十國時期的混亂局面、重新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稍遜風騷〕稍遜,略微差一點。風騷,“風”本指《詩經》中的十五國《風》,“騷”本指戰國楚屈原的長詩《離騷》,兩者都是我國先秦時期詩歌創作的杰出代表,歷來被視為古代文學的最高典范,相提并論。后來,“風騷”亦被轉用作文學才華的代名辭。
〔一代天驕〕天驕,《漢書》卷九四《匈奴傳》載匈奴狐鹿姑單于致漢武帝書曰:“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后人遂以“天驕”指稱北方游牧民族及其酋長。
〔成吉思汗〕即鐵木真(1162—1227)。他出生于蒙古部孛兒只斤氏族。1206年統一蒙古諸部,建立蒙古汗國,稱成吉思汗(意即強者眾者之王)。在位期間,曾兩次大舉南征伐金,直至黃河北岸;又西征攻滅花剌子模,擊敗斡羅斯、欽察聯軍,將版圖擴展到中亞和南俄。后南下攻西夏,死于軍中。其孫忽必烈建立元王朝后,追尊他為元太祖。
〔只識句〕只識,只知。彎弓,拉開弓。射大雕,《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列傳》:“果匈奴射雕者也。”《北齊書》卷一九《斛律光傳》記載,斛律光嘗隨從高澄校獵,“見一大鳥,云表飛揚,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頸。此鳥形如車輪,旋轉而下,至地,乃大雕也”。大雕,鷹科猛禽。以上七句是說,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都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的英雄豪杰,可惜前四者武功有余,文才不足,成吉思汗則更是能武而不能文。按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三人皆有詩歌傳世,但并不以此名家。
〔俱往矣〕都過去啦。
〔數風流人物〕數,排算、列舉。風流人物,英俊瀟灑、才能杰出的人物。宋代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今朝,現今。以上三句是說,封建時代的英雄人物都已成為歷史,若要點數真正的俊杰,還須著眼于當今。意即只有今天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鋒戰士,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英豪!
〔作者原注〕秦晉高原,指陜西、山西一帶的黃土高原。
【押韻格式】
本篇守譜押用同一部平聲韻,韻腳分別是“飄”、“滔”、“高”、“嬈”、“嬌”、“腰”、“騷”、“驕”、“雕”、“朝”。按詞譜,此調下片第七句不必用韻,“驕”字是添葉。又下片第三句與第五句,“武”、“祖”用別部仄聲韻暗葉。
【修改情況】
毛澤東1945年10月手書此詞墨跡,上片第九句作“原驅臘象”。臘,指真臘,柬埔寨的古稱,是象的產地之一。此詞在1957年1月《詩刊》創刊號上公開發表時,改作“原馳蠟象”。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澤東詩詞》時,已改定為“原馳蠟象”。改“臘”為“蠟”,是采納臧克家的建議。
【附錄】
1945年10月,毛澤東率中共代表團在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期間,手書此詞于一頁印有“第十八集團軍重慶辦事處”臺頭的信箋上,贈與柳亞子。柳讀后,即奉和一首,詞曰:
沁 園 春
次韻和毛主席詠雪之作,
不能盡如原意也。
并自跋其后云:
余識潤之,在一九二六年五月廣州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二中全會會議席上,時潤之方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也。及一九四五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勝陵谷滄桑之感。余索潤之寫長征詩見惠,乃得其初到陜北看大雪《沁園春》一闋。展讀之余,嘆為中國有詞以來第一作手,雖蘇、辛猶未能抗手,況余子乎?效顰技癢,輒復成此。
并于當月中旬柳將毛澤東此詞墨跡以及自己的和詞向他的忘年之交、著名畫家尹瘦石出示。是月上旬,尹瘦石剛為毛澤東畫過一幅人物肖像。出于對毛澤東的崇敬,他向柳亞子提出了索要此詞墨跡的請求。柳乃忍痛割愛,于當月21日作跋文一篇,連同自己的和作,一并相贈。其跋全文曰:
毛潤之《沁園春》一闋,余推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瞠乎其后,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中共諸子,禁余流播,諱莫如深,殆以詞中類似帝王口吻,慮為意者攻訐之資;實則小節出入,何傷日月之明,固哉高叟,暇日當與潤之詳論之。余意潤之豁達大度,決不以此自歉,否則又何必寫與余哉?情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恩來殆猶不免自鄶以下之譏歟!余詞場跋扈,不自諱其狂,技癢效顰,以視潤之,終遜一籌,殊自愧汗耳。瘦石既為潤之繪像,以志崇拜英雄之概;更愛此詞,欲乞其無路以去;余忍痛諾之,并寫和作,庶幾詞壇雙璧歟?瘦石其永寶之!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一日,亞子記于渝州津南村寓廬。
毛澤東此詞墨跡及柳亞子和詞、跋文原件,尹瘦石已于1960年捐贈給中央檔案館珍藏。
又,柳亞子當年曾將毛澤東此詞及自己的和作抄送《新華日報》,要求同時發表。報社負責人告訴柳亞子:公開發表毛主席的詞,須向毛主席請示。毛主席已回延安,如請示則往返費時。經協商,《新華日報》僅于11月11日刊發了柳亞子的和詞。但人們從柳詞題序中得知毛澤東寫有此詞后,極為關注,許多人想方設法要讀到她,于是便有了一些手抄本在私人之間流傳。重慶一家民營報紙《新民報晚刊》副刊《西方夜譚》的編輯吳祖光從三處抄得此詞的不完全稿,拼合完整,首先于11月14日在該報第二版副刊上刊出,并加按語曰:
毛潤之先生能詩詞,似鮮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園春·雪》一詞者,風調獨絕,文情并茂,而氣魄之大乃不可及。據毛氏自稱則游戲之作,殊不足為青年法,尤不足為外人道也。
此詞一發表,即在重慶引起轟動,并迅速影響到全國。國民黨當局大光其火,對主管新聞事務的官員訓斥有加。國民黨行政院新聞局副局長鄧友德乃向《新民報》施加壓力,謂此舉是為共產黨張目,向共產黨投降。同時,在蔣介石侍從室的指使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召開會議,布置他們所控制的報刊同時以“和詞”的形式,對毛澤東此詞進行圍攻。12月4日,《中央日報》副刊登載了其主筆兼副刊編輯王新命化名“東魯詞人”寫的一首“和詞”——《沁園春·次毛潤之〈沁園春〉詞韻》:
抗戰軍興,受命立功,擁纛東飄。當徘徊歧道,中夜惘惘;悚心怵目,舉世狂潮。寇患方深,鬩墻難再,回首中原烽火高。卻倒戈,看殺人掠地,自炫天驕。山河美麗多嬌,笑草莽英雄亦折腰。想翼王投筆,本矜才藻;押司題壁,夙擅風騷。惜誤旁門,終虛正果,勒馬懸崖著意雕。時未晚,
要屠刀放下,成佛今朝。
同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辦的《和平日報》(原名《掃蕩報》)也刊出了反動文人易君左的“和詞”:
國脈如絲,葉落花飛,梗斷蓬飄。痛紛紛萬象,徒呼負負;茫茫百感,對此滔滔。殺吏黃巢,坑兵白起,幾見降魔道愈高?明神胄,忍支離破碎,葬送妖嬈。黃金難貯阿嬌,任冶態妖容學細腰。看大漠孤煙,生擒頡利;美人香草,死剩《離騷》。一念參差,千秋功罪,青史無私細細雕。才天亮,又漫漫長夜,更待明朝。
同日,反動的《益世報》亦發表一反動文人的“和詞”,題為《沁園春·吊北戰場》。從12月8日至12日,國民黨行政院文官長吳鼎昌控制的《大公報》還刊出一篇題為《我對中國歷史的一種看法》的長文,攻擊毛澤東此詞有“帝王思想”。在不長的時間里,重慶的反動報刊發表所謂“和詞”近三十首,攻訐文章十余篇,其勢洶洶,不亦樂乎。
重慶文化界的進步人士對國民黨當局的卑劣行徑十分憤慨,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撰寫和詞予以反擊。12月11日,郭沫若率先在《新民報晚刊》上發表了他的第一首和詞:
國步艱難,寒暑相推,風雨所飄。念九夷入寇,神州鼎沸;八年抗戰,血浪滔滔。遍野哀鴻,排空鳴鵩,海樣仇深日樣高。和平到,望肅清敵偽,解除苛嬈。西方彼美多嬌,振千仞金衣裹細腰。把殘鋼廢鐵,前輸外寇;飛機大炮,后引中騷。一手遮天,神圣付托,欲把生民力盡雕。堪笑甚,學狙公芧賦,四暮三朝。
接著,他又在《客觀》當年第8期上發表了第二首和詞。同期還發表了聶紺弩的和作。在郭沫若等的帶領下,許多進步人士也紛紛以詞筆為武器,參加戰斗。茲錄由陶行知為發行人,鄧初民為主編的《民主星期刊》1946年1月25日出版的第16期上署名“圣徒”、題為《沁園春·讀潤之、亞子兩先生唱和有感而作》的一首如下:
放眼西南,千家鬼嚎,萬戶魂飄。嘆民間老少,饑寒累累;朝中上下,罪惡滔滔。惟我獨尊,至高無上,莫道道高魔更高。君不見,入美人懷抱,更覺妖嬈。任他百媚千嬌,俺怒目橫眉不折腰。我工農大眾,只求生活;青年學子,不解牢騷。休想獨裁,還我民主,朽木之材不可雕。去你的,看人民勝利,定在今朝。
一時間,重慶出現了以《沁園春》和毛澤東詞這一特殊形式展開論戰的激烈場面。有個頗為精明的飯店老板還以“沁園春”為店名,并在店內張掛《沁園春》唱和詞以招徠顧客,果然生意興隆,獲利甚豐。
留在重慶繼續與國民黨談判的中共代表王若飛,對這場論戰十分關注,搜集了報載諸詞、文,于1945年12月寄回延安。毛澤東閱后,轉付王若飛的舅父黃齊生老先生一觀。在12月29日給黃齊生的信中,他對“國民黨罵人之作”一笑置之,評論道:“鴉鳴蟬噪,可以噴飯”。黃齊生素能詩詞,亦有和作二首。其中一首云:
是有天緣,握別紅巖,意氣飄飄。憶郭舍聯歡,君嗟負負;衡門痛飲,我慨滔滔。民主如船,民權如水,水漲奚愁船不高?分明甚,彼褒顰妲笑,只解妖嬈。何曾宋子真嬌,偏作勢裝腔慣扭腰。看羊胃羊頭,滿坑滿谷;密探密捕,橫擾橫騷。天道好還,物極必反,朽木憑他怎樣雕。安排定,看居邠亶父,走馬來朝。
遠在華東解放區的陳毅,獲知重慶這場特殊斗爭的情形,也于1946年初連寫了三首和詞“斥國民黨御用文人”,茲錄一首如下:
毛柳新詞,投向吟壇,革命狂飆。看御用文人,謗言喋喋;權門食客,譫語滔滔。燕處危幕,鴻飛寥廓,方寸岑樓怎比高?嘆爾輩,真根深奴性,玷辱風騷。自來媚骨虛嬌,為五斗紛紛競折腰。盡阿諛獨夫,頌揚暴政;流長飛短,作怪興妖。革面洗心,迷途知返,大眾仍將好意招。不如是,看所天傾覆,殉葬崇朝。
綜上所錄,具見毛澤東此詞的偉大政治意義與強烈藝術魅力。由此詞引發的這場革命與反革命的《沁園春》唱和詞大戰,實為有詞以來的一大奇觀。其轟動效應,古今無匹,值得文學家大書而特書。
【鑒賞】
雪,冰清玉潔,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來,騷人雅客,多以雪為題;詩壇文苑,多有詠雪之作。毛澤東對雪也有特殊興趣,時有詠雪的佳詞麗句。但專章一嘆三唱,本篇卻首推第一。不獨如此。本篇還是毛澤東最早傳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爭論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這首詞是毛澤東詩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澤東豐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藝術的顯現。集如此眾多之第一于一身,這首詞自然就舉足輕重,眾望所鐘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毛澤東此詞,是古今詠雪詩詞的絕唱,其胸襟氣魄的雄偉浩闊,真可說是“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宋劉克莊《辛稼軒集序》)。
這首詞,上片大筆揮灑,寫北方雪景;下片縱橫議論,評古今人物。上下渾融一氣,構成了一個博大浩瀚的時空世界,鎔裁了一個完美獨特的藝術整體,表現出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超凡拔俗的精神世界。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開篇高唱而入,起筆不凡,總括大半個中國的嚴冬雪景。詩人詠雪,眼光并不僅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過雪來寫祖國壯闊的山河,評述祖國悠久的歷史,這就所見者大、所論者深。第一句,劈頭統攝歌詠的地域和對象,一筆囊括了半個中國。二、三句,描寫特征,點出題目。“千里”、“萬里”,承“北國”兩字,從地下天上交錯展開,極寫范圍廣袤深邃;“冰封”、“雪飄”,承“風光”兩字,一靜一動互相映襯,勾畫嚴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個字,構成了一幅包舉天地、雄渾一氣的畫面,為下文的展開描寫提供了巨大的藝術空間,而且豪情激蕩,籠罩全篇。
接下來七句,用“望”字領起,分三層遞出,具體描繪畫卷上的冰封、雪飄的各個側面,進一步抒寫豪邁、激昂的情懷。看:南北縱覽,“長城內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無邊的積雪,呼應了“萬里雪飄”;東西環顧,“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凜凜的堅冰,回應了“千里冰封”;上下遠眺,則“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氣勃勃,充滿活力,好像正“舞”向云霄,“馳”向天際,要跟雪云低壓的天公一比高下!這七句,大筆如椽,寫盡了東西、南北、上下、內外,筆力千鈞任歙張。這七句,大處落墨,專寫大河、長城,點染了中華民族千古文明的歷史縱深感。“欲與天公試比高”,更給本無生氣的靜物,賦予頑強的生命力和強烈的競爭意識。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個性化的詩意。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統一,客體風景與主體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澤東,才有此高招!詩人將眼前景象和聯翩浮想交織起來,選取象征中華民族的長城和黃河縱橫入畫,從色彩(銀、蠟)、形貌(蛇、象)、動作(舞、馳、比)等各側面描寫山原,突出地刻畫了祖國河山的偉大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北國風光”的壯麗奇觀。同時,通過這種傳神的藝術描寫,也抒發了自己對祖國河山無限熱愛的激情,喚起了讀者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銀蛇飛舞狀連綿之群山,以蠟象奔馳擬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躍然紙上,而且賦予群山高原以昂揚奮進的斗爭精神,使人聯想到自古以來生息、勞動在這塊土地上的富于革命傳統的中華民族。這種移情入景,力透紙背的描寫,也只有毛澤東,才有此妙詞!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動,如此的壯闊,鋪陳到此,已經淋漓盡致。然而詩人意猶未盡,又發揮豐富獨特的想象,以充滿浪漫主義的筆調劈出奇境:“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這三句用擬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畫卷上,想象雪霽天晴之時,紅艷艷的陽光照耀著白雪覆蓋的祖國山河,猶如一個紅妝素裹的少女,更加絢麗多彩、嬌美動人。用“須”字轉折,表達樂觀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顯示端詳觀賞的意態;“紅妝素裹”相映成趣,顯得特別嬌艷明媚,所以尾句說“分外妖嬈”。這完全是詩人通過主觀想象將自然景象人化了的寫法。以這樣的奇想為上片作結,遂使所寫的雪的場面,雖不藉粉澤設色,而自然于壯美之中別饒一種妍新之姿。詩人就是這樣把祖國河山的壯彩、精神攝出了。能夠通過客觀感受將自然的形態、精神藝術地描繪出來,這即是古人所說的得“題中之精蘊”。
上片極寫祖國江山之雄麗,故下片自然引出無數英雄競相對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嬌”極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寫的雪中“北國風光”而作一總束,一方面又從江山的美好引出傾倒于如此江山的無數英雄。“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句,接得勁挺,有異軍突起之勢。以下七句,舉大端而論,與上片的博大空間相照應,寫出浩瀚的時間,縱貫幾千年,通覽中華文明史,從“無數英雄”中舉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帝王之佼佼者加以評說。一個“惜”字,著筆傳神,把表面上看來似無邏輯的人、事串接起來,組成一幅壯麗的歷史長卷;“略輸”、“稍遜”、“只識”三層貶意,以婉轉含蓄的筆調,詼諧風趣的語氣,客觀而公允地評價了他們的短長。這幾位人物在歷史上都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他們功業赫赫,雄視一代,不愧是歷史的巨子。只可惜他們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圖攫取,不思創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麗的大好河山。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帶出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充滿無限豪情的結尾。清劉體仁《七頌堂詞繹》曰:“詞起結最難,而結尤難于起”,“須結得有‘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之妙”。此詞結尾三句,正有這樣的妙處。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頓突轉,像輕舟揚槳一撥,直轉向下二句。“往”字前大書一個“俱”字,如鐵帚橫掃歷史上的“無數英雄”;“矣”字唱嘆,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數”與“看”兩個動詞之中,流露出對中國無產階級的自信,充沛而動人,言有盡而意無窮。歷代英雄人物統統被滾滾的歷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無產階級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才是祖國大好山河當之無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國繁榮昌盛,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對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是全詞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詩人的神光所聚。有了這一最精練、最概括的結語,全詞詠雪的“題外之遠致”就洋溢紙上了。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曰:“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毛澤東這首詞,正合此境界。其上片寫景映情,從空間上描繪祖國,勾畫了北方的壯麗風光,筆掃萬里,闊大橫絕,正是“視通萬里”;下片論史言志,從時間上描寫祖國,評判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謳歌當代的無產階級,縱貫百代,涵蓋古今,正是“思接千載”。她是詞人“滿心而發,肆口而成”(宋張耒《東山詞序》),其音節之美,真有珠玉之聲。而情景相生,議論風發,大氣磅礴,使人眼界開朗,心胸曠闊,正所謂“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她是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范作品,也是充分體現毛澤東詩詞藝術風格的代表作之一。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水調歌頭》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