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欲沒峴山①西,倒著接翯花下迷。
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②。
旁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
鸕鶿杓,鸚鵡杯③。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④。
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筑糟丘臺。
千金駿馬換小妾⑤,醉坐雕鞍歌《落梅》。
車旁側(cè)掛一壺酒,鳳笙龍管行相催⑥。
咸陽市中嘆黃犬,何如月下傾金罍⑦?
君不見晉朝羊公一片石,龜頭⑧剝落生莓苔。
淚亦不能為之墮,心亦不能為之哀。
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⑨。
舒州杓,力士鐺,李白與爾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東流猿夜聲。
〔注〕 ①峴(xiàn)山:一名峴首山,在今湖北襄陽縣南。 ②白銅鞮(dī):南朝童謠名,流行于襄陽一帶。 ③鸕鶿杓(lú cí sháo):形如長頸水鳥鸕鶿的長柄酒杓。鸚鵡杯:用一種形狀和顏色像鸚鵡嘴的螺殼制成的酒杯。 ④酦醅(pō pēi):重釀而未濾過的酒。 ⑤古樂府有《愛妾換馬》詩題。三國魏時曹彰也曾用愛妾換馬。這里李白是強調(diào)馬的名貴。 ⑥催:勸酒。 ⑦罍(léi):酒器。 ⑧龜頭:古時碑座石刻形狀像龜,名叫赑屃(bì xì)。 ⑨玉山自倒:三國魏嵇康風儀俊美,人家說他醉后如玉山將倒。
開元十三年(725),李白從巴蜀東下。十五年,在湖北安陸和許圉師(高宗龍朔年間曾任左相)的孫女結(jié)婚。襄陽離安陸不遠,這首詩可能寫在這一時期。它是李白的醉歌,詩中用醉漢的心理和眼光看周圍世界,實際上是用更帶有詩意的眼光來看待一切,思索一切。
詩一開始用了晉朝山簡的典故。山簡鎮(zhèn)守襄陽時,喜歡去習家花園喝酒,常常大醉騎馬而回。當時的歌謠說他:“日暮倒載歸,酩酊無所知。復能騎駿馬,倒著白接翯;。”接翯(lí),一種白色帽子。李白在這里是說自己像當年的山簡一樣,日暮歸來,爛醉如泥,被兒童攔住拍手唱歌,引起滿街的喧笑。
可是李白毫不在乎,說什么人生百年,一共三萬六千日,每天都應該往肚里倒上三百杯酒。此時,他酒意正濃,醉眼矇眬地朝四方看,遠遠看見襄陽城外碧綠的漢水,幻覺中就好像剛釀好的葡萄酒一樣。啊,這漢江若能變作春酒,那么單是用來釀酒的酒曲,便能壘成一座糟丘臺了。詩人醉騎在駿馬雕鞍上,唱著《梅花落》的曲調(diào),后面還跟著車子,車上掛著酒壺,載著樂隊,奏著勸酒的樂曲。他洋洋自得,忽然覺得自己的縱酒生活,連歷史上的王侯也莫能相比呢!秦丞相李斯不是被秦二世殺掉嗎,臨刑時對他兒子說:“吾欲與若(你)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李斯的故鄉(xiāng))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還有晉朝的羊祜,鎮(zhèn)守襄陽時常游峴山,曾對人說:“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沒無聞,使人悲傷。”祜死后,襄陽人在峴山立碑紀念。見到碑的人往往流淚,名為“墮淚碑”。但這碑到了今天又有什么意義呢?如今碑也已剝落,再無人為之墮淚了!一個生前即未得善終,一個身后雖有人為之立碑,但也難免逐漸湮沒,哪有“月下傾金罍”這般快樂而現(xiàn)實呢!那清風朗月可以不花一錢盡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樣倒在風月中,該是何等瀟灑、適意!
詩的尾聲,詩人再次宣揚縱酒行樂,強調(diào)即使尊貴到能與巫山神女相接的楚襄王,亦早已化為子虛烏有,不及與伴自己喝酒的舒州杓、力士鐺(chēng)同生共死更有樂趣。
這首詩為人們所愛讀。因為詩人表現(xiàn)的生活作風雖然很放誕,但并不頹廢,支配全詩的,是對他自己所過的浪漫生活的自我欣賞和陶醉。詩人用直率的筆調(diào),給自己勾勒出一個天真爛漫的醉漢形象。詩里生活場景的描寫非常生動而富有強烈戲劇色彩,達到了繪聲繪影的程度,反映了盛唐社會生活中生動活潑的一面。
這首詩一方面讓我們從李白的醉酒,從李白飛揚的神采和無拘無束的風度中,領(lǐng)受到一種精神舒展與解放的樂趣;另一方面,它通過圍繞李白所展開的那種活躍的生活場面,能啟發(fā)人想象生活還可能以另一種帶喜劇的色彩出現(xiàn),從而能加深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全篇語言奔放,充分表現(xiàn)出富有個性的詩風。
上一篇:李白《行路難三首(其二)》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