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七絕》
為女民兵題照
▲一九六一年二月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創作背景】
民兵,即不脫離生產的群眾性革命武裝,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武裝力量的一部分,是人民軍隊的有力助手和強大的后備力量。她是在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的指引下,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誕生、成長、發展壯大起來的。肇自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就有了我們黨所組織和掌握的工人糾察隊與農民自衛軍,這便是民兵的雛型。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則有赤衛隊、少年先鋒隊等,亦為民兵性質。在抗日戰爭時期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類群眾武裝正式稱為民兵,但也有稱自衛隊等其他名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民兵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普遍的實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民兵在配合黨所領導的正規軍作戰、堅持游擊戰爭、支援前線、鞏固后方等各個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在八年抗日戰爭中,民兵參加作戰約二十九萬余次,打死打傷敵人10萬以上,繳獲各種槍械兩萬余支。在三年解放戰爭中,民兵參加作戰約11萬次,打死打傷敵人二十余萬,繳獲各種槍械五萬余支。建國后,各地民兵組織又積極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配合人民解放軍和公安部門,守衛海、陸邊防線,維護社會治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毛澤東歷來重視民兵建設。早在1927年3月所撰《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他就將“推翻地主武裝,建立農民武裝”列為農民協會所作的十四件大事之一,贊揚農會的梭鏢隊“是使一切土豪劣紳看了打顫的一種新起的武裝力量”,并指出:“湖南的革命當局,應使這種武裝力量確實普及于七十五縣二千余萬農民之中,應使每個青年壯年農民都有一柄梭鏢。”此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各個歷史時期,他都曾就組建民兵性質的群眾武裝并充分發揮它們在革命戰爭中的作用等問題發表過精辟的論述。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又多次對民兵工作發出重要指示。1958年8月29日,他在北戴河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必須在全國范圍內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裝起來,以民兵組織的形式,實行全民皆兵。同年9月29日,他又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指出:“民兵師的組織很好,應當推廣。這是軍事組織,又是勞動組織,又是教育組織,又是體育組織。”“帝國主義者如此欺負我們,這是需要認真對付的。我們不但要有強大的正規軍,我們還要大辦民兵師。這樣,在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時候,就會使他們寸步難行。”1959年12月14日,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向全黨批轉了中央軍委《關于民兵工作問題的請示報告》。1960年1月,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在北京聯合召開全國民兵工作會議,貫徹這個報告,統一全黨全軍對于民兵工作戰略地位的認識。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親切接見了與會的代表。在黨中央和毛澤東關于“全民皆兵”的戰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的民兵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全國各地都掀起了大辦民兵師的高潮。不僅是男子,廣大婦女也積極參加了民兵訓練;不僅是基層單位,中央機關也建立了民兵組織。毛澤東的這首小詩,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出來的。
詩所題贈的對象,是當時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一位姓李的女機要員。一天早晨,她到毛澤東的菊香書屋去送文件,將離去時,毛澤東問她有沒有參加民兵組織,她回答說參加了,還從隨身帶著的筆記本里拿出一張自己在民兵訓練之暇扶槍而立的照片給毛澤東看。毛澤東看了很高興,沉思片刻,他順手拿起一本自己讀過了的介紹地質常識的小冊子,翻到有半頁空白的地方,用鉛筆龍飛鳳舞地寫了這首詩,送給女機要員,并對她說:你們年輕人就是要有志氣,不要學林黛玉,要學花木蘭、穆桂英噢!
【注釋】
〔七絕〕七言絕句的簡稱。絕句,是一種詩體,定格為齊言四句。每句五字者為五言絕句,每句六字者為六言絕句,每句七字者為七言絕句。又分古體與近體兩種。古體絕句平仄較自由,而自唐以來通行的近體絕句則有嚴密的格律。一般于偶句押韻,首句亦有入韻者。古體押韻可平可仄,近體通常限押平韻。本篇與下《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二首都是七言近體。
〔題〕題照,為照片題詩。
〔颯爽句〕颯爽英姿,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曰:“英姿颯爽猶酣戰。”颯爽,形容矯健、雄勁。英姿,英武的姿態。
〔曙光句〕演兵場,練兵場。泛指進行軍事訓練的處所。
〔中華句〕兒女,這里是偏義復詞,偏指女子。奇志,不尋常的志趣。
〔不愛句〕紅裝,見前《沁園春·雪》篇“看紅裝素裹”句注文。武裝,戰斗的裝束。
【押韻格式】
本篇韻腳分別是“槍”、“場”、“裝”。
【修改情況】
本篇未定稿,首句曾作“飆爽英姿五尺槍”;末句曾作“不重紅妝重武妝”和“不愛紅妝愛武妝”。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上首次公開發表時,已改定為現在這樣。
【鑒賞】
題畫詩是中國詩壇的傳統,題照詩則是題畫詩的變種。畫是詩之本,詩為畫之魂。毛澤東這首題照詩,繼承傳統,超越傳統,源于照片,超越照片,她是時代精神的寫照,是民族偉力的頌歌。
這首小詩題小旨大。首先,它熱情贊頌了中國婦女,充分肯定了民兵制度的重要性。其次,它表達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自強自主的民族精神,詩中“五尺槍”、“演兵場”、“武裝”云云,突出的是一個“兵”字,一種尚武精神。詩人為何這樣愛武?探本溯源,我們從歷史和現實生活中,不難找到根據和答案。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廣大民兵為革命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民兵制度在毛澤東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直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數十年中,毛澤東就武裝民眾和加強民兵工作的問題,作出過許多次重要的指示。寫于60年代初的七言絕句,是他的人民戰爭思想的藝術化體現。這時,我國正處在三年困難時期。國際上的反華、反社會主義勢力亡我之心不死,企圖用武力迫我就范。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中國人民必須自強不息,全民武裝,嚴陣以待。
因為詩是“為女兵兵題照”,所以開頭兩句,就以熱情洋溢的凝煉筆墨,對女民兵的軍事訓練進行藝術概括。
起句寫人,猛然拉出一個類似電影中的特寫鏡頭,突出了照片的中心內容和主體形象——“颯爽英姿五尺槍”,造成“先聲奪人”之勢。詩人對照片上女民兵這一主體形象的描繪,沒有作工筆式的細致的刻畫,而是撇開衣著裝束,單寫其武器——“五尺槍”。這槍在女民兵身上已經充分人格化了,成為她(她們)作為“兵”的整個機體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詩人在外觀實寫的基礎上,又從形象的氣質和神韻方面對所描寫的人物作更高層次的勾勒。“颯爽英姿”四字正是對女民兵精神面貌的最精當的概括。題照詩一般不重畫面人物的“形”的復現,而重在傳“神”。因為詩中所描繪者,無論如何也不如照片上的形象那么直觀、鮮明和逼真;而對照片上形象的簡筆寫意,精到刻魂,卻可成為題照詩的畫龍點睛之筆。宋代晁補之說:“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和蘇翰林題李甲畫雁二首》之一)毛澤東所下的這四個字,一筆兩到,既刻畫了女民兵威風凜凜、矯健敏捷的姿態,又寫出了她(她們)精神抖擻、英氣勃勃的神采。這既是美的形象,更是力的表現,富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
第二句由特寫推出一個“全景”鏡頭——“曙光初照演兵場”,從廣度和深度方面渲染照片的典型環境,烘托女民兵的英武形象。這里,“曙光初照”,與“颯爽英姿”前后映襯,“演兵場”與“五尺槍”相互照應,不但形象地點出了軍事訓練的具體時間和特定地點,而且設置了一個闊大而明快的背景,構成了一個生氣勃勃、令人醒目的畫面。
毛澤東所題之照片,原只是他的女機要員一人倚槍而立,但詩人并未拘泥于照片的真實畫面,而是展開其宏富的藝術想象,將筆觸伸向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因此,這兩句詩是一幅比照片更理想化和典型化了的女民兵演武圖:旭日東升,大地初醒,女民兵迎著絢麗的朝暉,在練兵場上艱苦訓練。她(她們)手握鋼槍,青春煥發,多么威武雄壯!我們仿佛可以看到女民兵那認真、嚴肅的面部表情,那操練、射擊、刺殺的英武場面;聽見那堅定有力的步伐聲和“殺一殺一殺”的怒吼聲。
三、四兩句,筆鋒一轉,從照片宕開,發表觀感、議論:“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詩人雖然在他的“詩論”中提出:“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1965年7月21日給陳毅的信)但是,作為題照詩,與古代題畫詩一樣,“理趣”卻是不可少的。清人沈德潛論杜甫題畫詩時曾精辟地指出:“其法全在不粘畫上發論,如題畫馬、畫鷹,必說到真馬、真鷹,復從真馬、真鷹開出議論。(《說詩晬語》卷下)毛澤東的題照詩,可以說正是繼承了古代大詩人的這一藝術傳統。這里,詩人將審美視野從照片上單個、具體的“女民兵”,上升到更為眾多、更為普遍的“中華兒女”的整體形象上;從前者的“颯爽英姿”中總結出后者“多奇志”的偉大懷抱;從更加深廣的境界上寫出了女民兵的革命豪情,贊頌了中華兒女尚武的壯志。從而精辟地抉發了前兩句詩中蘊藏著的意義,揭出了全詩的主題思想。這樣的議論,是詩化的議論,是詩中形象的自然延伸和升華。
此詩全篇的主旨,在“奇志”二字。結句用先抑后揚和強烈的對比手法,利用“紅裝”和“武裝”這兩個辭的一字之差,體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在有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時代,“愛紅裝”還是“愛武裝”,不僅僅是一般的興趣愛好或生活習慣的問題,而是要不要繼承革命傳統、堅持革命壯志的問題。它與前面兩句互為表里、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新中國廣大婦女一掃幾千年來的舊思想、舊傳統和舊習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革命的凌云壯志和英雄氣概。
崇尚英武之美,構成了毛澤東藝術理想的一個顯著特點。這種理想,反映了他的實踐和愿望。他一生為無產階級的解放而奮斗,他的審美理想自然帶著為這個階級奮斗的獻身者的形象色彩,因而有其明顯的階級性和時代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確立了新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婦女也以主人翁的姿態出現在社會上,她們享有同男人一樣的平等權利,受到社會的尊重。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這種進步正是毛澤東所追求的。包括參軍參戰在內的一切社會實踐,都離不開女性,這就徹底改變了一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對待女性的陳腐觀念。歷史和現實,都使毛澤東不僅把婦女看作是社會實踐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戰爭中克敵制勝的重要力量。“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這氣吞山河的壯麗詩句,正是毛澤東對解放了的新型女性的歌詠和贊美。
全詩僅四句28字,就把一個靜態的、有限的照片鏡頭,化成了女民兵練武的生動、廣闊的圖景,寄寓了人民戰爭、全民皆兵的深刻思想,熔鑄了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贊美,具有很大的容量。詩以最經濟的筆墨勾勒形象,人物豐采鮮明,意境豪宕雋永。語言質樸,議論精粹,寓剛健于爽朗,見深刻于淺顯。實在是不可多得的題照詩的精品。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二首》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中國現當代政治思想的詩化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