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蘇武令》·李綱
李綱
塞上風高,漁陽秋早。惆悵翠華音杳。驛使空馳,征鴻歸盡,不寄雙龍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歸黃閣,未成圖報。誰信我、致主丹衷,傷時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調鼎為霖,登壇作將,燕然即須平掃。擁精兵十萬,橫行沙漠,奉迎天表。
李綱是南渡前后杰出的政治家,威望最高的主戰派代表。他受任于危亡之際,歷仕徽、欽、高三朝,為挽救將傾之大廈殫智竭力。他曾一度受到重用,南渡時甚至被高宗拜為右相。然而,終因堅持抗戰而被排擠出朝。
這首自明心跡的詞,大概作于他為相之時。全詞表達了他可鑒日月的忠誠、不為人理解的悲哀和夙志不改的決心,微帶蒼涼而不掩豪氣,表現了李綱不以個人榮辱為念的崇高精神境界。
首六句以“惆悵翠華音杳”為核心,寫對淪落敵手的徽、欽二帝的思念和關切。“塞上風高,漁陽秋早”,二帝的冷暖情不自禁襲上心頭,見出李綱之未有一刻忘君。“漁陽”,今北京東南一帶,徽、欽二帝被俘之初拘于此。“惆悵翠華音杳”,由掛念二帝的冷暖進而擔憂二帝的安危。“翠華”,皇帝儀仗中一種用翠鳥羽作裝飾的旗,代指皇帝。“驛使空馳,征鴻歸盡,不寄雙龍消耗”三句是“音杳”的具體說明。“雙龍”,指徽、欽二帝。“消耗”,音訊。接下三句寫徽、欽、高三帝對自己的恩澤,“白衣金殿除恩”,李綱登徽宗政和二年進士第,故言。“歸黃閣”,指高宗建炎元年(1127)李綱被拜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黃閣”,宰相官署。“未成圖報”即“圖報未成”。“圖報未成”原因何在?行文至此,波瀾頓起。
下片開頭一句即緊承上片,揭破“未成圖報”的原因。“誰信我、致主丹衷”,原來是因為自己的一片忠心無人理解。史載,李綱任相以后,即為高宗上十事,描繪出一幅恢復中原、迎還二帝的藍圖,刺到了高宗的痛處。所以,沒有多久,李綱就受到了冷落。這就是李綱“圖報”而“未成”的原因。“傷時多故,未作救民方召”是對上一句的引申,寫自己固有的理想因此而變得無法實現。“方召”,指周宣王的大臣方叔、召虎,方叔征伐荊蠻、玁狁有功,召虎曾奉命討平淮夷。最后六句,表達了他鞠躬盡瘁的意念和夙志不移的決心。“調鼎為霖,登壇作將,燕然即須平掃”,“調鼎”喻宰相職責,“為霖”喻帶來恩澤。“擁精兵十萬,橫行沙漠,奉迎天表”為想象之辭,表現對實現理想充滿了樂觀和信心。
上一篇:周邦彥《蘇幕遮》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