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首頁·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精講·第二篇 散文、辭賦、駢文專卷 下冊·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先君子嘗言: 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 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 “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獄門外。逆閹防伺甚嚴,雖家仆不得近。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镵,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墻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曰: “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 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不速去,無俟奸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崇禎末,流賊張獻忠出沒蘄、黃、潛、桐間,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輒數月不就寢,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 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或勸以少休,公曰: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
****
本篇選自《方望溪先生全集》卷之九。
這是一篇寫人之散文,主要記述明末東林黨人左光斗的一生逸事。逸事,同“軼事”。世人不甚知道的事跡,多指未經史書記載的事跡。
****
“左忠毅公”,即左光斗(1575-1625),字遺直,號浮丘,是作者之同鄉,明萬歷年間進士,東林黨成員,因參與楊漣彈劾魏忠賢之事,被誣下獄,死于獄中。“忠毅”,是他死后追贈的謚號。他曾任畿輔學政、御史等職。他與閹黨斗爭的英勇事跡,一直為后世所稱頌。
本文篇幅不大,而內容豐富,主要記述“傳主”左光斗事跡,同時,也寫了民族英雄史可法。全文有四段——
第一段(第1節)惜才、選才、譽才;
——寫左氏知人善任的遠見卓識
第二段(第2節)史可法探監
——寫左氏以國事為重,深沉愛才高貴品質
第三段(3-4節):左公對史氏之影響
——記史可法勤于職守和敬師尊長
第一層(3節):勤于職守;
第二層(4節):史公治兵。
第四段(5節)關系與來源
——交代與傳主之關系及材料來源
以下分段邊解邊評——
第一段:惜才、選才、譽才
——寫左氏知人善任的遠見卓識
先君子嘗言: 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 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 “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一、詮詞釋句:
先君子——古代兒子對已故父親的敬稱。此指方苞之父方仲舒。
視學京畿——天啟初年,左氏任畿輔學政時,曾經在京都及其附近地方視察。
從數騎出微行——從數騎(jì),數個騎馬侍從跟隨著。出微行,即微服出訪,此指沒用應有排場外出。
廡下與文方成草——廡下,廊屋里。文方成草,文章剛寫出草稿。
掩戶與叩——前者指關閉了房門。后者是說,詢問。
史公可法——即史可法(1601-1645),字憲之,號道鄰,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寄寓大興(今北京)。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南明弘光帝時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清兵入關南下,史公督師揚州,兵敗不屈被殺。
二、略述大意:
先父曾經說過:同鄉的一位先輩叫左光斗,天啟初年當京畿學政,到京都附近視察。一天,在風雪嚴寒天氣下,帶了幾個隨從騎馬微服出訪。進入一座古寺時,見到廊下小屋中,有個書生伏案而臥,桌上放著剛寫成的文章草稿。左公看了文章后,就脫下自己身上的貂皮裘衣披在書生身上,并且給他關好原來敞開的房門。左公問了寺內和尚,才得知這就是史可法啊!
等到考試,當公吏點名叫到“史可法”時,左公瞪大眼睛全神貫注地看著他。史可法呈上試卷,左氏就當面批為第一名。并喚他到自己家中,讓他拜見左夫人說:“我的一些兒子都平庸無能,以后繼承我的事業的,只有這個學生了!”
這是此文之首段,主要寫左光斗知人善任的遠見卓識——
在古寺的廊下,發現在苦讀中的“人才”;在評卷中,他又“面署第一”,選中了這個“人才”;接著在自己夫人面前大贊其才:“繼吾志事,唯此生耳!”他把史可法看成自己的“接班人”,表現了自己“得才”之后的無比興奮心情。
這段文字,集中于“才”字上做了文章:把左光斗之識才、惜才、選才和譽才,寫得淋漓盡致,文辭也簡潔生動,表現力很強。
第二段:史可法探監
——寫左氏以國事為重,深沉愛才高貴品質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獄門外。逆閹防伺甚嚴,雖家仆不得近。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镵,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墻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眥,目光如炬,怒曰: “庸奴! 此何地也? 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 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 不速去,無俟奸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一、詮詞釋句:
廠獄、逆閹、炮烙——廠獄,明代特務機構東廠所設的監獄。逆閹,大逆不道的太監(“閹”,對太監的鄙稱),此指魏忠賢及其爪牙。炮烙,用燒紅的鐵來燙肉的酷刑。
五十金與草屨——五十金,金,泛指重金,此指五十兩銀子。草屨(jù據),即草鞋。
手長镵與微指——此“手”,名作動用,即手持。長镵(chán蟬),一種長炳的挖土工具。微指,悄悄地指說。
以指撥眥與不速去與構陷——以指撥眥(zì自),用手指撥開眼眶。眥,眼眶。不速去,此句前省略一個假設詞“如”,意即如果不速出去。構陷,制造流言蜚語加以陷害。
噤與趨——噤,閉口不言。趨,小步而速地。
二、略述大意:
等到左光斗被魏黨構陷下了東廠大獄,史可法整天守候在獄門外,但由于魏閹們防范甚嚴,即使是本家僮仆也不能接近左公。好久之后,聽說左光斗被上了炮烙酷刑,早晚將死。史可法只得拿重金去向獄卒“打通關節”,并以泣涕感動獄卒,終于使其動了心準許探監。一天,獄卒讓史可法換上破衣,著了草鞋,背著竹筐,手拿長柄的挖土長鑱,扮成一個清潔工模樣,帶了他進去,悄悄地用手指了一下左光斗所在的地方。左公這時正斜靠著墻坐在地上,臉上被烙得焦爛,面目難辨,左膝蓋以下筋骨統統被打散了。史可法在左氏面前跪下,抱著公之膝嗚嗚咽咽痛哭。左公從聲音中聽出是史可法,但睜不開眼睛來看看。于是,舉起手臂用手指撥開眼眶,左公目光炯炯,發怒地說:“笨蛋! 這是什么地方啊?而你竟敢前來此處,國家已經弄得不堪收拾,朝政腐敗透頂。我左光斗已經完了,天下大業舍你還靠誰來支撐呀! 如果不趕快出去,不要等待閹黨來陷害,我現在就打死你!”說完了,就摸地上的刑具,做了一個投擊動作(當然,“作勢”而已,并未真做)史可法見左師如此大怒,噤若寒蟬,不敢再作聲了,小步而快速地退出了牢房。后來,史可法常常流著眼淚,向人述說這件事,并說:“我的老師的肝肺都是用鐵石所做的呀!”
這是本篇“逸事”的重點部分,從正面描繪了左光斗這個“傳主”的光輝形象,在第一段,主要寫出主人公愛才若渴的卓見品質;第二段則著重刻畫左氏的公忠愛國的剛毅性格。并體現了他的珍重人才的立足點很高:以國事為重,不為師生之情。上述的左公對史氏的厲聲叱責,簡直是剛腸赤心,字字如火,語語大義,擲地有聲,銘心刻骨。
第三段:左公對史氏的影響
——記史可法勤于職守與敬師尊長
這段有兩層意思,即——
第一層:勤于職守
崇禎末,流賊張獻忠出沒蘄、黃、潛、桐間,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輒數月不就寢,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 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或勸以少休,公曰: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一、詮詞釋句:
崇禎與張獻忠——崇禎,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張獻忠,延安府人,農民起義領袖之一。曾于崇禎十七年(1644)在四川成都稱帝,建立大西政權,改元為“大順”。兩年后于四川西充鳳凰山戰死。“蘄”、“黃”、“潛”、“桐”,即指今湖北省之蘄春、黃岡縣和安徽的潛山、桐城等縣。
史公以鳳廬奉檄守御——史可法以鳳陽、廬州道員身分,于崇禎八年(1635)奉帝命同盧象升舉兵征討張獻忠,史可法分巡廬州、池州、安慶等地。鳳廬道,明清兩代在一省之內分成若干道,其長官稱“道員”。
蹲踞與背倚之——蹲踞,蹲著。背倚之,蹲著這兩人背靠背地相依著。即:

漏、鼓、甲與番代——漏,古代滴水計時之器。鼓,打更之鼓。甲,即盔甲。番代,輪番替代。
二、略述大意:
崇禎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常常帶領義軍出沒在湖北蘄州、黃州和安徽的潛山、桐城等地。史可法就以鳳陽、廬州兩道的道員身分,奉命來這一帶,守城御敵。每次得到報警,他就連著幾個月不就寢,讓將士們輪流休息,而自己則坐到營帳之外監視敵情,又選擇健壯士卒十人,命兩人背靠背地蹲坐著,放哨守衛。這樣地每隔一個更鼓替換一次。史可法坐于帳外,每當寒夜站起身時鐵衣的冰霜紛紛掉落,嘩嘩作響。有人勸他稍加休息,但他總是說:“我對上惟恐辜負朝廷,對下又怕愧對吾師啊!”
這是此段的第一層意思,即勤于職守。寫了史可法隨時隨地本著師訓,并以左公“以國事為重”精神作為自己的榜樣,處處克己奉公盡職。這是從史可法勤于國事方面,寫左公的影響。下邊從史氏敬師方面進一步渲染左師對學生的精神感應。
第二層:敬師尊長
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一、詮詞釋句:
治兵——治理軍隊。兵,此代指軍事部隊。
躬造與太公、太母——躬造,親自登門拜謁。造,訪。太公、太母,此指左光斗的父母。
二、略述大意:
史可法治理軍隊,每當往來桐城時,總要親自登臨左公宅第拜訪,問候左光斗父母的安好,并拜見左夫人于堂上。
這是史可法的敬師尊長的為人。作者從這方面進一步說明左公這位恩師對學生史氏的巨大影響。
第四段:關系與來源
——簡述作者與傳主關系及材料來源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
一、詮詞釋句:
宗老與涂山——宗老,同宗中的長輩。涂山,即方苞族祖方父,字爾止,號涂山,隱居江寧,有《涂山集》。
善——交善,即相交甚好。
二、略述大意:
我的一位同宗的前輩,號叫涂山(即方苞之族祖父),原是左光斗的外甥。他同我的父親(方仲舒),相處很好。他對我父親講,左公獄中之語,據說就是史可法親口說的。
****
方苞這篇傳記式的散文,是“言有物”,而又“言有序”的,既有充實的內容,也有體現內容的形式。他的散文創作,正是他自己理論主張的實踐。
那么,這篇文章有哪些可取之處呢?
我想,它的可取之處,當會不少,但最值得重視的,正是:記人畫像,形神畢肖。這正是傳記散文的最基本特色。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兩個人物:左光斗與史可法。前者為主,后者為襯,兩者互為映襯,形象均甚突出。大家知道,散文寫人,同小說寫人,同戲劇寫人,各有不同之處。散文寫人,不要求完整全面,但要求筆墨無多,而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栩栩如生。方苞這篇寫人散文,正符合這個要求,它塑造人物的具體手段,主要有三——
第一、簡筆顯特征
文章用了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典型的材料,以最經濟的筆墨,表現主人公的形象與性格。比如:
在應試中,當左公見到史可法時,只用“瞿然”二字,表現了左公全神貫注的神態,刻畫了他的愛才之心甚切。
在史可法千方百計入獄探監時,行文簡約,意味甚豐。特別引人的是這樣一句:“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一個“摸”,一個“勢”,將一個不計個人安危,只以國事為重的左光斗的公忠剛毅性格表現得多么傳神,多么動人心魄! 為什么要用“摸”這個動詞呢,因為左公“左膝之下,筋骨盡脫”,腿腳不能行走了,只得去“摸”那刑械。這既表明了動作的艱難程度,也刻劃了主人公的剛毅性格。至于“作投擊勢”的“勢”字,更是神來之筆。左光斗對所愛的棟梁之材——史可法,當然不忍真的用刑械去擊他,只能“作勢”而已,以表自己的忠心警告,以示“趕”的最大決心。當然,這也是一種真愛的表達方式。
第二、細節傳精神
作者在文中動用了一系列的細節描寫來突出一個核心字眼——才。試看:
首先,于京畿視察時,入古寺即發現了一個“伏案臥”的勤苦書生。這個細節表現了左公“識才”本領超乎常人。
接著,用了“解貂”與“掩戶”兩個細節,,進一步表明左公“惜才”的高尚精神。
又用“面署第一”的細節,使左公“選才”之志的熱切,得以表達;同時,也使一個重要棟梁之材,脫穎而出。
最后,還用“召入”、“面贊”等細節,使左公“譽才”之心也得到最好的表述。
這樣,一個以“才”為中心的識、惜、選、譽的各個環節通過“細節描寫”這個載體,得到充分顯現與強調。
第三、烘托添光彩
這篇文章所顯現的兩個人物,不是并列的,而是主次分明。寫“左”,是本文的主旨、核心;寫“史”,則是對“主”之襯托。這是說,寫“史”之一切用筆,都是為了塑造左公形象而設的。換言之,左公的光彩從史氏身上得以折射。
文章的第三段(三、四兩節文字)幾乎全是史可法的“行狀”,然而,史氏之“勤于職守”,身先士卒,忠心報國和宵旰不息的作為與精神,來源于何處?其源就是史氏所說:“恐愧吾師!”一句話,就將恩師左光斗對其巨大影響凸現了出來。這是折射之一。
折射之二:從史可法冒死探監的行為中顯示了左公的重恩。從表面看,用了大量情節,如朝夕守候獄外、持重金賄獄卒、喬裝更衣探監和抱膝嗚咽等描述,似乎只是表現史可法的知恩圖報的品質,而實質上,卻是更深刻地表明左光斗在識才、選才、用才上的卓絕見地與無私品德的另一條表達途徑。
折射之三:史可法探監出來后,常常哭述恩師的言行,說:“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這是學生對老師由衷的欽佩和感恩,也是對恩師的直接的頌贊。“鐵石鑄造”四字,正好為左光斗的形象與性格點了睛,是關鍵中之關鍵,真是筆力千鈞。
方苞這篇不長的寫人散文,對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其實不止上述數端,諸如在選材上的以小見大、布局上的巧妙剪裁和手法上的烘托點染和對比運用等等,都是為“寫人”這個文章總目標服務的,藝術手法甚為高超。
上一篇:兩宋散文·范仲淹·岳陽樓記
下一篇:元明清及近代散文·明代散文·張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