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惟深《謁荊公不遇》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春江渺渺抱檣流,煙草茸茸一片愁。②
吹盡柳花人不見,春旗催日下城頭。③
【注釋】 ①謁:拜會。荊公:指荊國公王安石。②江:指長江。渺渺:水面遼闊的樣子。檣:桅桿,代指船帆。茸茸:花草柔密茂盛的樣子。③春旗:春日之旗。
【譯文】 暮春時節,江水浩蕩,水光接天,歸舟浮在江面,似被四周的江水圍抱著流去。兩岸煙靄籠罩下的茂密春草,一片迷茫連綿恰似無盡的愁緒。我失望而歸,卻仍情不自禁地頻頻回首,只見柳絮飛舞,城頭春旗招展,似在催促夕陽快快落去。天色將晚,卻始終不見所訪之人的影子。
【集評】 宋·龔明之:“子通最長于詩,凡有所作,王荊公讀之,必稱善,謂深得唐人句法。”“此詩(即《謁荊公不遇》)荊公親書方冊間,因誤載《臨川集》(王安石文集)?!?《中吳紀聞》卷三)
今·王思宇:“篇中無一字直接明寫作者的心境,而春江、歸帆、煙草、柳花、春旗、落日等等,無不渲染或反襯著作者的強烈思想感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深得唐人風致。”(《宋詩鑒賞辭典》第305頁)
【總案】 這是一首訪人不遇之作。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阻,再次辭去宰相職務,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方惟深曾游于王安石門下,這首詩就是作者往訪不遇之作。詩題作“不遇”,故而略去往訪的情形,單寫歸去時失望悵惘的心情。王思宇先生賞析甚精當。詩中的暮春之景都帶著詩人主體色彩。可謂景中處處有“我”,卻又含蓄不露,故謂其深得唐人風致,信然。
上一篇:崇勝寺后,有竹千余竿,獨一根秀出,人呼為“竹尊者”,因賦詩。《謁狄梁公廟?!匪卧娫膢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陸壑《退宮人》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