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一從大地起風(fēng)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猶可訓(xùn),妖為鬼蜮必成災(zāi)。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
附:郭沫若原詩
七律
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
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當(dāng)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圣毛。
教育及時堪贊賞,豬猶智慧勝愚曹。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和郭沫若所賦《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之作。《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本系紹劇傳統(tǒng)劇目,1960年至1961年間經(jīng)浙江省文化局整理改編后,成為一出富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的優(yōu)秀神話劇。它取材于中國古代神話小說《西游記》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僧 圣僧恨逐美猴王》,但不拘泥于原作,增加了一些精彩的戲劇性很強的內(nèi)容。其主要故事情節(jié)是:唐僧師徒四人赴西天取經(jīng),途中有白骨精三次變化為人形,欲迷惑、捉拿唐僧以食其肉,皆被孫悟空識破,舉棒打倒。然而唐僧卻人妖莫辨,反責(zé)怪孫悟空濫殺無辜,并念動緊箍咒,對他大加懲罰。于是白骨精乃乘機偽造素絹佛旨,誘使唐僧?dāng)f走悟空。悟空離去后,唐僧等終于落入白骨精的魔掌。豬八戒僥幸逃脫,上花果山向悟空求救。悟空毅然下山,變作白骨精之母金蟾老妖婆的形象進入妖洞,并賺得白骨精當(dāng)著唐僧的面重現(xiàn)三個化身,促使唐僧悔悟自己的確是上了妖精的當(dāng)。最后,悟空亮出本相,與八戒等奮力掃滅群妖,救出唐僧。師徒盡釋前嫌,同心重上征途。1961年10月上旬,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觀看了浙江紹劇團演出的這一劇目,多次鼓掌表示贊賞。10月18日,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也觀看了這出戲。演出結(jié)束后,紹劇團的同志請郭沫若提提意見,郭沫若乃于25日夜作七律一首贈給劇團,結(jié)合當(dāng)時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內(nèi)部的斗爭,表達了自己的觀感。郭詩的主旨是反對當(dāng)時所說的現(xiàn)代修正主義,即前蘇聯(lián)的赫魯曉夫集團。但詩里將唐僧當(dāng)成批判、打擊的重點對象,混淆了原劇中人物的敵友關(guān)系,持論不甚妥當(dāng)。不久,毛澤東在廣州讀到了郭沫若的詩,并于11月17日和作一首,在表現(xiàn)與郭詩相類的主題的同時,對原唱中的偏激看法作了糾正。次年1月6日,郭沫若在廣州讀到了毛澤東的和詩,很受啟發(fā),接受了毛澤東關(guān)于“僧是愚氓猶可訓(xùn)”的意見,當(dāng)日步毛澤東和詩的原韻又作七律一首,曰:“賴有晴空霹靂雷,不教白骨聚成堆。九天四海澄迷霧,八十一番弭大災(zāi)。僧受折磨知悔恨,豬期振奮報涓埃。金睛火眼無容赦,哪怕妖精億度來!”毛澤東讀了這第二首詩后,寫信給郭沫若說:“和詩好,不要‘千刀當(dāng)剮唐僧肉’了。對中間派采取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這就好了。”
【注釋】
〔題〕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學(xué)。原學(xué)醫(yī),回國后改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五四”時期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運動。1924年以后,接受馬克思主義并倡導(dǎo)革命文學(xué)。1926年參加北伐戰(zhàn)爭,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8年起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毅然回國,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抗戰(zhàn)勝利后,參加反對蔣介石獨裁統(tǒng)治的斗爭。1949年北平解放后,當(dāng)選為中華全國文學(xué)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主席。新中國成立以來,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wù)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xué)院院長等,并曾當(dāng)選為第九屆至第十一屆中共中央委員,第一屆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屆、第三屆、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他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作家、學(xué)者和社會活動家,生平著述甚多,有《沫若文集》行世。
〔一從句〕一從,自從。風(fēng)雷,《易·說卦》曰:“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fēng)。”這里借喻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運動。
〔便有句〕精,妖精,喻指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生,化生。白骨堆,《西游記》中的“尸魔”亦即紹劇中白骨精的原型,本相為“一堆粉骷髏”。以上二句是說,自有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以來,各種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便不斷產(chǎn)生。
〔僧是句〕愚氓,糊涂人。氓,民。猶可訓(xùn),還可以教育、開導(dǎo)。
〔妖為句〕鬼蜮,《詩·小雅·何人斯》篇曰:“為鬼為蜮。”蜮,相傳為棲息在南方水中的一種怪物,形如鱉,三足,慣于暗中含沙射人或人影,使人得病甚至喪命。
〔金猴句〕金猴,指孫悟空。古人以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其中“猴”屬“申”;又以十二地支配五行,其中“申”屬“金”。故稱“金猴”。千鈞棒,指孫悟空使用的兵器金箍棒。鈞,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為三十斤。千鈞,極言其重。據(jù)《西游記》所寫,金箍棒實重一萬三千五百斤。按小說、戲劇中的孫悟空見到妖精,每每不由分說,舉棒劈面便打。
〔玉宇句〕本句倒裝,正常語序是“澄清玉宇萬里埃”。澄清,使混濁變?yōu)榍謇省!逗鬂h書》卷六七《黨錮傳》載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玉宇,天空的藻飾之辭。埃,塵埃。以上二句,字面上是寫劇中的孫悟空高舉起金箍棒,消滅了白骨精等妖魔,廓清了漫天的浮塵;深層義則是說,要學(xué)習(xí)孫悟空的斗爭精神,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強大思想武器去清除機會主義、修正主義思潮對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嚴重污染。
〔今日句〕孫大圣,《西游記》中寫道,孫悟空早年在花果山水簾洞為美猴王時,曾自封“齊天大圣”。
〔只緣句〕只緣,只因為。妖霧,神話傳說中妖魔出沒之處所彌漫的毒霧。以上二句是說,如今我們之所以要向著劇中的孫大圣歡呼,是因為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又有反動思潮冒頭了。由于孫悟空這個典型形象具有善于識別妖精、敢于與妖精搏斗并戰(zhàn)勝之等特點,故毛澤東把它當(dāng)作堅定的馬列主義者的藝術(shù)化身,認為在當(dāng)前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原則斗爭中,特別需要這一類目光敏銳、勇往直前、所向無敵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
【押韻格式】
本篇韻腳分別是“雷”、“堆”、“災(zāi)”、“埃”、“來”。
【郭沫若原詩注釋】
〔人妖句〕人妖顛倒,偏指將妖精當(dāng)作人。是非淆,是非混淆不分。
〔對敵句〕對敵慈悲,對敵人愛護、憐憫。慈悲,佛家語。古印度龍樹著、后秦時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釋論》卷二七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對友刁,對自己人苛刻、刁難。以上二句,字面上是寫唐僧。劇中的唐僧口口聲聲說“佛門子弟,慈悲為本”,“我佛慈悲,普渡眾生”,將白骨精變化而成的村姑、老嫗、老丈認作好人,對三打白骨精的孫悟空卻嚴厲制裁,甚至與他斷絕師徒關(guān)系,攆他回花果山,故云。而實際寓意是借指赫魯曉夫集團。下文略同。
〔咒念句〕本句倒裝,正常語序是“念金箍咒聞萬遍”。金箍,《西游記》中寫道,觀音菩薩為了使孫悟空聽從唐僧的管束,將緊箍及緊箍咒傳給唐僧。唐僧誘騙悟空戴上緊箍,以后每念動緊箍咒語,箍便會縮小,令悟空頭痛難禁。按原著謂觀音菩薩有作用相同的金、緊、禁三箍三咒,一般讀者多誤記悟空所戴為金箍。這里,作者因考慮對仗和調(diào)平仄的關(guān)系,存心從眾。劇中,當(dāng)孫悟空第三次識破白骨精的化身,舉棒要打的時候,唐僧竟念動緊箍咒,致使悟空頭疼似裂,搖搖欲倒。悟空忍痛奮身一棒打翻白骨精的化身后,唐僧更念咒不已,直咒得悟空滾跌在地。本句字面謂此。
〔精逃句〕亦是倒裝句,正常語序是“白骨精逃累三遭”。累三遭,累計有三次之多。
〔千刀句〕亦倒裝,正常語序是“唐僧肉當(dāng)千刀剮”。唐僧肉,《西游記》中寫道,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因此,小說、戲劇中的妖精都想捉拿唐僧,吃他的肉。當(dāng),該。剮,古代的一種殘酷的死刑,即用刀遍割人的全身。
〔一拔句〕亦倒裝,正常語序是“大圣毛一拔何虧”。大圣毛,《西游記》中寫道,孫悟空有這樣的神通:拔下身上的毫毛,吹一口氣,便可以變出猴兵猴將及各種人、物,或在戰(zhàn)斗中用來助陣,或在智斗時用作幫襯,用后仍可復(fù)原為毫毛,收回到身上去。按郭沫若曾一再說過,他這三個字有用意,“毛”有所指。揣其意,顯然是語帶雙關(guān),暗以“大圣毛”喻指毛澤東。何虧,有什么損耗?意即絲毫無損。
〔教育句〕教育及時,謂此劇具有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上演得正是時候。堪,值得。
〔豬猶句〕豬,豬八戒。猶,尚且。智慧,這里作形容詞,“聰明”的意思。勝愚曹,勝過那些愚蠢的人。曹,輩。按劇中的豬八戒雖然起初時也為白骨精所迷惑,但覺悟得比較早,在唐僧被妖精捉去后,又能用激將法請回孫悟空,并協(xié)助悟空掃滅群妖,故本句云云。
【鑒賞】
詩歌是作家心靈的回聲。這回聲不僅出于詩人自身,也表現(xiàn)在詩人與詩人之間;以詩相和,就是“回聲”的一種形式。而且,對詩人來說,曲高并不和寡。故中國詩界和詩之作頗豐。但一般的相和之作多有應(yīng)酬奉承之跡,而作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毛澤東與人唱和之詩,卻不作套話,直抒己見,辨明是非,在詩中顯示出自己的人格力量來。這首七律,便是其和詩中的代表之作。
“一從大地起風(fēng)雷,便有精生白骨堆。”首聯(lián)二句,詩人用緊密連鎖的句式,簡明而精確地點出了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歷史發(fā)展的辯證規(guī)律。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歷史是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真理總是在與謬誤的斗爭中前進的,自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實踐和理論開始的那一天起,就有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者不斷產(chǎn)生。他們是革命的投機分子,披著革命的彩衣,打著革命的旗號,卻干著破壞革命的勾當(dāng)。恩格斯曾借用德國詩人海涅的話說,代表真正社會主義的“龍種”和代表各種機會主義的“跳蚤”從一開始就一同出現(xiàn),并進行著你死我活的斗爭。這“跳蚤”到了毛澤東的詩里,就中國化了,以“白骨精”的形象出現(xiàn)。
“僧是愚氓猶可訓(xùn),妖為鬼蜮必成災(zāi)。”頷聯(lián)二句,更表明了詩人對敵、友關(guān)系的準確判斷和把握。毛澤東向來重視統(tǒng)戰(zhàn)工作,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尤其重視對中間派的教育、爭取和團結(jié)。詩中對“唐僧”的定性,就充分見出他的政策水平。《三打白骨精》一劇中的唐僧是個糊涂人,他黑白不明,是非不分,人妖顛倒;但本質(zhì)還是好的,通過教育并團結(jié)爭取,他還是會覺醒的。因此,郭沫若原唱中說“千刀萬剮唐僧肉”,顯然是不妥的。然而劇中的唐僧雖最終覺悟了,但他所代表的糊涂人卻并不是個個都能覺醒的,經(jīng)苦口婆心的教育而仍執(zhí)迷不悟者,也并非沒有,故他們雖“可訓(xùn)”,但不能用“必”,只能用“猶”。“妖”們則不然,害人是他們的本性,破壞革命是他們的目的,他們在哪里出現(xiàn),哪里就有禍患。所以用肯定的語氣,說“必成災(zāi)”。這“猶”與“必”二字用得十分準確,二者不可移易。況且“妖”們偽裝有術(shù),如“鬼蜮”一般,令人難以識別,危害更是無窮。詩人以“鬼蜮”,尤其是用“蜮”一種能含沙射影之物來比機會主義及其代表,也是十分形象而貼切的。
妖魔善變,只有一身正氣、渾身是膽、火眼金睛的美猴王才能識別其偽裝。只見他奮舉“一萬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大喝一聲,打倒了白骨精,那彌漫天宇的妖霧也就被澄清了。頸聯(lián)的言外之意,正如郭沫若之分析,“革命派的‘龍種’,對機會主義的‘跳蚤’們堅定地反擊,保衛(wèi)了革命理論和革命組織的純潔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巴枯寧和拉薩爾派是這樣;列寧對于孟什維克和第二國際的機會主義者也就是這樣。”對待中間派要開導(dǎo)之,團結(jié)之;對待敵人,對待那些破壞革命的機會主義者必須進行不懈的斗爭,只有這樣,革命的勝利果實才能保全。真正的革命者,決不能像唐僧那樣,人妖不分,是非混淆,而應(yīng)該如齊天大圣孫悟空,洞察細微,嫉惡如仇,行動果敢,要打得敵人無處藏,再也不能興妖作怪。詩人以“金猴”這一帶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形象代指孫大圣,在浪漫的神話想象中,突現(xiàn)出英雄的威武勇猛。一個“奮”字,氣概迅猛,如電光霹靂,又如泰山壓頂,勢不可當(dāng)。“玉宇澄清萬里埃”句則極有氣象,那博大、開闊而終于清明的天空正是大圣壯舉的紀念碑。這樣一種廓清的境界使得孫悟空的形象更為高大,頂天立地;浩然正氣彌漫宇宙,遍布云天,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隨著這崇高而激烈的美誕生了。
然而,這只是成就了一項事業(yè)、消滅了一個害人蟲——白骨精,而前途遙遙,還會有“黑骨精”、“綠骨精”呢。革命的道路正像悟空隨師取經(jīng)的“西天路”一樣。這不,如今“妖霧又重來”了。郭沫若于此分析說,“馬克思時代,給了機會主義者以沉重的打擊。列寧時代,也給了機會主義者以沉重的打擊。但機會主義并沒有絕種,今天又有人和帝國主義者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在大地興妖作怪起來”。因此,時代召喚新的“孫大圣”,再來做一次“澄清”“玉宇”的工作。從孫大圣的形象,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身的主體人格。此聯(lián),以“歡呼”直接而形象地展現(xiàn)了詩人的渴望與熱烈,興奮的情緒溢滿全詩,也深深地感染了讀者。
此詩雖為和詩,但同詩人其他作品一樣,氣勢博大,意象鮮明。尤其是賦予孫悟空故事以時代的嶄新內(nèi)容,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生機盎然,神采煥然,誠所謂“推陳出新”。詩中所寫的“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金猴奮起千鈞棒”等都是神話中原有的人物和情節(jié),詩人也并未加以增飾,但卻在這一神話故事中寄寓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團結(jié)中間派、反對機會主義者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由于原故事為民間所喜聞樂見,故此詩具有了大眾化的色彩,在淺近平易、通俗易懂的形式中,內(nèi)含著深刻的意義。而且,神話故事中孫悟空那驚天地泣鬼神的豪氣與詩人的超越氣概合二為一,使得全詩洋溢著樂觀主義的情緒,具有一種振奮人心、鼓舞斗志的感染力。由于以上的種種妙處,這首詩令人百讀不厭,常誦常新。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