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羲和走馭趁年光,不許人間日月長。
遂使四時都似電,爭教兩鬢不成霜。
榮銷枯去無非命,壯盡衰來亦是常。
已共身心要約定,窮通生死不驚忙。
白居易和古代其他許多詩人一樣,寫過不少感慨時光易逝、青春難駐的詩篇。如他寫的《戲答諸少年》、《春晚詠懷贈皇甫朗之》等都屬此類。
此詩不同一般感時嘆老之作的在于詩人不怨時光的易逝,不教人逃避于醇酒,而以自然之理使人正確對待人生,極富哲理性。
日月更替,歲月流逝乃自然之理。詩人以羲和趕日說明日月運行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同時運行的迅緩也不因人的主觀愿望而改變。羲和是古代神話中的駕日車的神,“羲和走馭趁年光”,他駕著日車趁著年光飛速而去,不讓人間日月慢行或停止。由于這個緣故,“遂使四時都似電”。四時變化迅疾,乃自然規律。
時光流逝,生命易老乃正常之道。四時如電一閃而過,怎教兩鬢不成霜,因而“榮銷枯去無非命,壯盡衰來亦是常”,完全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正常現象。有的人見春花凋謝,秋葉飄零便興愁發慨,而白居易以曠達之眼觀之,則認為這都屬正常現象,不必嗟枯嘆衰,一切都要應順自然。最后詩人提出了正確對待這種自然和人生變化的態度與辦法:“已共身心要約定,窮通生死不驚忙”。命運的窮和通,人生的生和死,都受客觀條件制約和決定著的,不必憂生怕死,無謂驚忙。
白居易揭示了人順應自然之理,也不是叫人放棄主觀努力。他一向還是主張人要珍惜時光,抓緊時機,努力進取的,“一歲中分春日少,百年通計老時多”(《春晚詠懷贈皇甫朗之》)“朱顏今日雖欺我,白發他日不放君”(《戲答諸少年》)只是要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時光罷了。四時如電,人生短暫,那更要珍惜有限的時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有限時間的更大作用。“四節逝不處,繁華難久鮮。淑氣與時殞,余芳隨風損。天道有遷易,人理無常全。”(陸機《塘上行》)白居易強調了“知變不驚”,我們今天更要強調“知變而進”,那就能以更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了。
上一篇:《送譚孝廉赴舉·[唐]李咸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遣懷·[唐]白居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