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如夢令》
元 旦
▲一九三○年一月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創作背景】
1929年7月毛澤東離開紅四軍領導崗位后,紅四軍先后出擊閩中和粵東,均遭挫折。廣大指戰員紛紛要求毛澤東重返紅四軍,黨中央亦請專程來上海匯報工作的陳毅于返閩時帶回給紅四軍的指示信,指出應仍由毛澤東任前委書記。于是,毛澤東于11月下旬重新回到紅四軍工作,并于12月底在上杭古田主持召開了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決議案,即《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這個綱領性的文件,為我黨確立了一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軍路線。就在古田會議召開的同時,蔣介石糾集江西、福建、廣東三省的反革命武裝,對我閩西蘇區發動了第二次“會剿”。為了粉碎敵軍的“三省會剿”,發展贛南和閩西根據地以促進全國革命的高潮,1930年元旦后數日,紅四軍分兩批離開閩西,回師贛南。朱德率一、三、四縱隊自上杭古田先行出發,經福建連城、寧化等縣境,進入江西廣昌。毛澤東率二縱隊在完成阻擊敵軍、掩護主力部隊轉移的任務后,亦撤離閩西,經福建連城、清流、歸化(后改名明溪)、寧化等縣境,越武夷山赴廣昌。當月下旬,兩軍在廣昌之西的東韶重新會合。本篇即作于這次戰略轉移的行軍途中。
【注釋】
〔寧化句〕寧化、清流、歸化,福建西部的三個縣。
〔路隘句〕隘,險狹。苔,苔蘚。
〔直指句〕直指,直向、直趨。武夷山,在江西、福建兩省邊境,東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米左右,是贛江與閩江的分水嶺。
〔山下山下〕本調第五句四字(或析為兩個二字短句),例多疊用第四句末二字,這里即循此作法。
〔風展句〕是懸想紅軍抵達武夷山時的情景。
【押韻格式】
本篇守譜押用同一部仄聲韻,韻腳分別是“化”、“滑”、“下”、“下”、“畫”。按其中“滑”字為入聲,與其他韻腳字為去聲者本不在同一個韻部,這里是用方音取葉。
【鑒賞】
這首詞通過對紅四軍戰略轉移行軍途中典型場景的描寫,反映古田會議后紅軍戰士嶄新的精神面貌,藝術地展示了中國革命“風展紅旗如畫”的光明前景。
“寧化、清流、歸化”是行軍經過的幾個縣名,代表行程的全部,采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三個縣名并舉,還強調了行軍的急速和連續性,一口氣讀完這幾個名詞,我們不但感到音律上的和諧與流暢,還可以想見紅軍沖破重重險阻而神速前進的情形。
“路隘林深苔滑”也由三個并列的詞語組成,從三個方面寫行軍的困難。此時雖然剛過元旦,時序仍屬冬令,但在福建西部山區,氣候溫和濕潤,林木茂密,苔蘚遍地。紅軍戰士在險隘崎嶇的小道上行進,后面還有敵人的追兵,紅軍戰士毫不畏懼,履險如夷,克服險阻,勇往直前。
這兩句用一“路”字連接了前面的地名和后面的環境描寫。兩字一頓的節奏顯得急促、輕快,正好與紅軍戰士在密林中輕裝前進、快速行軍、步伐矯健的情形相一致,是句式結構與聲情內容配合無間的典型范例。
第三句因“路”而提出了一個“今日向何方”的問題。這一問,并非茫然不知所向的惑問,而是為加強下一句的力量蓄勢。由此提唱,自然而然地跌出斬釘截鐵的一答:“直指武夷山下”。經過在閩西山區多日的艱苦跋涉,今已快到達福建、江西兩省間的界山,這表明紅軍已完全擺脫了敵人的追兵,就要實現這次戰略轉移的既定目標,長驅直入江西了。此答句體現了全軍方向明確,步調一致,對擴大革命根據地充滿了信心,詞人和廣大紅軍將士振奮喜悅的心情也呼之欲出了。
末二句順勢展望紅軍到達武夷山后的壯麗景象,境界豁然開朗,場面熱烈,情調奔放,形成了全詞的高潮。“山下山下”重疊上句末二字,詞氣緊湊;又點明是從高處眺望。“風展紅旗如畫”,那漫山遍野“如畫”的紅旗,本身就是壯美的圖畫。它不但宣告了敵人“會剿”的失敗,宣告了紅軍戰略轉移的偉大勝利,也宣告了一個新的革命根據地的即將誕生,一個全國性的革命高潮即將到來。展望未來的革命高潮,正如毛澤東在前不久所撰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描述的那樣:“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這首小令反映了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重要歷程,充滿著一種除舊布新、奮發進取的革命精神,洋謚著對未來的樂觀、浪漫的憧憬。其字數基少,但由于詞人集中筆墨,用極精練的語言寫景和抒情,從而達到了結構緊湊、意味雋永的藝術效果,十分耐讀。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奮斗、向上、活動的人生觀》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建國前的流布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