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這首詩是宋光宗趙惇紹熙三年(1192),陸游客居山陰時所作。作者于淳熙五年(1178)從四川東返后,宋孝宗將他貶為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他正要往臨安面奏,卻被主和派彈劾,終于被下詔罷官還鄉。從此以后,他經過幾度起用和罷免,但總的說來過著在野生活。在這種處境下,他還是沒有放棄為國出力、收復北方失地的志愿。他更加關心國家前途,關心淪陷在中原的人民大眾。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寫失陷的北方有代表性的景物黃河與華山。河,即黃河,它的長度實際上沒有三萬里,這里是夸張說法,極言北方領土的遼闊紆遠,氣概不凡。岳,是高大的山,這里指華山;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五千仞”等于幾千丈,“摩天”即撫摩天、碰到天,也都是夸張的說法,極言北方領土氣勢恢宏,頂天立地。兩句對仗工整,前句為緯,從西往東橫寫,后句為經,從下向上縱寫,前句描水,后句繪山,揮灑濃墨,粗線勾勒,大筆皴染,注意構筑美,成為一幅雄偉壯麗的山水圖卷。“華山秀作英雄骨,黃河瀉出縱橫才。”作者面對此景,自然想起歷史上出生或活躍于這里的救國英雄們。因此說作者對祖國領土的摯愛和對歷史英雄的懷念就盡在其中了。這樣的大好河山,朝廷卻不思收復,作者于憤慨時, 自然會想到陷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大眾。“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遺民,這里指陷落在金國的宋朝老百姓。胡塵,指金國統治區的風沙。遺民在敵人魔爪折磨下痛苦不堪,度日如年,眼淚也哭干了。王師,指南宋的軍隊。遺民踮足遠望朝廷收復失土,可是一年一年地過去了,卻始終見不到“王師”的影子, 不免心中沮喪,肝腸欲絕。他們哪里知道,朝廷里主和派占著上風,如白居易所寫一樣,“遺民腸斷在涼州,將卒相看無意收”(《西涼伎》)。陸游從遺民的角度強烈譴責了畏懼金人不敢北伐的錯誤政策。
這首絕句唱出的是高昂而又悲壯的曲調,作者借景抒情,傾吐了盼望早日恢復祖國山河的焦急憂慮和壯志未酬的忿慨,為國憂民的熠熠丹心,歷歷可見。楊萬里在《誠齋詩集》“跋陸務觀劍南詩稿”中說:“重尋子美行程歸,盡拾靈均怨句新。”贊揚陸游繼承并發揚了以屈原、杜甫為代表的愛國傳統。梁啟超也認為陸游在困難處境中不改變收復失地的主張是,“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謳歌他是“亙古男兒一放翁”(《飲冰室文集·讀陸放翁集》)。這些都非溢美之辭,而且也是對這首絕句的恰當評價。
這首詩以平易流暢富有散文化特征的語言深刻表達主題思想,抒發愛國之情和遺民的亡國之怨,有悲劇的崇高美。篇幅短,容量大,造語淺,寄意深,在七絕史中為“詩之正聲”,雖“不似唐人而萬萬不可廢”(清代潘德輿《養一齋詩話》)。
上一篇:《秋夕·杜牧》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秋夜曲·張仲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