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樂府民歌《江南》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本篇與下面七首《平陵東》、《陌上桑》《東門行》、《飲馬長城窟行》、《婦病行》、《孤兒行》、《白頭吟》,屬漢樂府“相和歌辭”。在賞析《江南》以前,先對相和歌辭特點作些簡要的說明。
“相和”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大宗師》:“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子桑戶死”,其他二人“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來桑戶乎! 嗟來桑戶乎! 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后來,“相和”的意思主要指“絲竹更相和”(見《宋書·樂志》),有時也指一人唱數人和。相和歌聲調清越婉轉,悅耳動聽,在漢統治者日常宴會、閑居休息等場合進行演奏,供他們娛樂消遣。相和歌辭多采自民間歌曲,有的是純粹的民歌,有的經過樂工、文人調色加工,有一部分是文人的仿作。相和歌辭大都詞語勻整對稱,結構比較平穩,以五言句為多,聲韻優美,委婉有致,這是相和歌辭基本的體制和風格特點。此外,也有少量相和歌或以四言為主,或以七言為主,或者長言短語互融一體,它的語言一般是直陳少飾、明白如話。
《江南》是一首美麗、悅耳的民歌。關于它的旨意,從來的說法頗為駁雜,有的以為是“美其芳晨麗景,嬉游得時”,有的則視其為刺淫之詩。近人正確地否定了刺淫之說,但對詩歌旨意的概括依然存在分歧,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情歌,有人則認為它是一首唱詠勞動生活的歌。從《江南》中所描寫的內容和所流露的情趣洋溢的氣氛看,這兩種說法都有自己的根據。在民間歌謠里,往往有把歌詠男女愛情與表現勞動生活結合在一起的情況,這是民歌的一個特點。《國風》里也還有某些反映,如《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江南》實際上也具有這樣的雙重內涵,不過兩者結合得十分密切,表達得比較含蓄,以至不易為人所辨認。
此詩產生于長江下游南方地區,詩題“江南”即是很有力的證明。史有漢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漢書·藝文志》)的記載,雖然當時實際采風的范圍比“代、趙、秦、楚”廣泛得多,但由于種種歷史的原因,長江下游南方地區的文化并未受到當時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對這一地區民歌的采拾也很少。現存漢樂府民歌大都采自北方中原一帶,惟一可以確定為長江下游南方民歌的就只有這首《江南》。借助這首詩,我們才可能對當時這一地區民歌的一般風貌獲得一個感性的認識,就這一點來說,《江南》一詩已經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由于產生的地域不同,《江南》的風格也與其他漢樂府迥然有別。除第一句以外全寫即目之景。蓮葉鮮麗秀勁,魚兒飄忽游躍,其輕松歡快的語氣無不透露出水鄉澤國青年人的天真、樂觀的心靈。這種清明秀麗的景致,表達含蓄的情思,以及與之諧合一體的悠悠揚揚的聲調語音,充滿著長江下游南方地區的民歌風味,與后來六朝樂府吳聲歌曲的某些風格特征頗為接近。“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鋪排中既有烘托,又有強調,而又自然和諧,洋溢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江南》在體制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一首完整的五言詩。五言詩是漢代以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體詩,是對《詩經》的四言體和騷體的一次重大突破。五言詩首先產生于民間,《漢書·五行志》載成帝時歌謠和《尹賞傳》載長安歌都是通篇五言之作。《江南》也是一首西漢的“街陌謠謳”,與以上兩首歌謠相比,它的詩味更加濃郁,風格也顯得華美可愛,代表了五言詩初始階段的杰出成就。
上一篇:世說新語《桓公入洛輕詆門》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詞·況周頤詞《江南好》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