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①
辛棄疾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①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②,坐斷東南戰未休③。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④。生子當如孫仲謀⑤!
【鑒賞】 這是辛棄疾又一首懷古傷今之詞。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 六月,辛棄疾再次被啟用為紹興知府,次年三月又改任鎮江知府。鎮江當時是與金人對壘的江防重地,歷史上又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辛棄疾多次登臨位于長江南岸的北固亭,觸景生情,寫下了《永遇樂》 和這一首《南鄉子》 詞,懷古傷今,感慨系之。
上闋主要描寫北固亭附近的風光。
首兩句一遠景一近景。舉目遠望,中原的神州故土在何處?滿目蒼茫,哪里看得到?滿眼能看到的,只有北固樓周圍一片美好的風光了! 此時南宋與金國劃淮河為界,而金兵卻常違約渡淮南侵,鎮江成了南宋的第二道防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出于朝廷利益,所以主張抗戰的辛棄疾被換任到此。他登上北固樓,翹首遙望江北金兵占領區,大有風景不殊,山河改異之感。“何處望神州” 即 “望神州何處”,弦外之音是中原也非我所有了。這突如其來的開篇一問,振聾發聵,聲可裂云。想當年,鎮江一帶金戈鐵馬,北固樓周圍的 “滿眼風光”,歷史的煙云迷漫在迤邐的自然山水中,這不禁引起了辛棄疾 “千古興亡”之感,因此,第三句再來一問。這句問語縱觀了千古成敗,其中意味深長。四五句詞意一轉。往事悠悠,英雄漠漠,只有這無盡的長江之水依照舊時那樣滾滾東流而沒有盡頭。“悠悠”者,既指往事悠遠,又指時間漫長和作者的思緒無窮。
下闋聚焦于名噪一時的英雄孫權。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國時的孫權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英雄人物。下闋前兩句描述孫權年紀輕輕就統率千軍萬馬,雄據東南一方,奮發圖強,爭戰不息,英姿勃發。史載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東吳,西征黃祖,北拒曹操,獨霸一方。二十七歲時赤壁之戰大破曹兵,更令人折服。作者在這里既突出了孫權的“年少” 有為,敢于與兵多將廣的強敵曹操較量的膽識,又突出了孫權 “坐斷江南” 的蓋世武功和不斷在征戰中壯大的氣概; 暗中又反襯了南宋當朝文武鼠輩庸祿無能與茍且偷安。接下來兩句作者把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不惜以夸張之筆大力渲染孫權不可一世的英姿。他異乎尋常的第三次設問說: 天下的英雄人物誰才配稱得上是孫權的敵手呢?接著他馬上自問自答: 只有曹操和劉備兩人。大家都知道,魏蜀吳三國鼎立,吳國最弱; 曹、劉、孫三人才智,孫權也在曹、劉之下。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夸張用筆,實際用意在借憑吊雄據東南一方的歷史人物,將其拿來與偏安東南一隅的當朝統治者作一對比,諷喻南宋無明智勇武之君執掌乾坤。這種用心更見于尾句。
史載曹操有一次與孫權對壘,見吳軍戰船軍容整肅,孫權儀表堂堂穩坐軍中,顯得威風凜凜,乃嘆曰: “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 (劉表) 兒子若豚犬耳!” 一世梟雄的曹操,年紀比孫權大得多,說話口氣也大得多。但他明顯是敬佩和贊揚敢與自己抗衡的孫權,而恥笑和辱罵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獻給自己的劉表之子劉琮。曹操的一褒一貶,使對立的兩種人物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照。在南宋風雨飄搖的政局中,不也有著主戰與主和的兩種人嗎?但作者在這里只作正面文章,而對劉琮這個反面角色卻不予道破,留給讀者去聯想他的潛臺詞:那些主和的當朝者,不都是劉琮之類的豬狗嗎? 這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像歇后語一樣十分巧妙。尾句在寫法上與前兩句意脈相承,銜接得很自然。上兩句說天下英雄只有曹操與劉備堪稱孫權的對手。你不信么? 連曹操都這樣說,生兒子要像孫權這個樣呢! 真可謂曲盡其妙,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絕! 因而尾句在思想深度上的蘊含也更為豐富。南宋人之所以艷羨孫權,實在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心理的反映。因為南宋小朝廷實在太萎靡太庸碌了! 三國時代的孫權能在江東稱雄于一時,而南宋時代經過了好幾個皇帝,竟沒有一個像孫權的人! 所以,曹操這句“生子當如孫仲謀” 的話,現在由辛棄疾口中說出,實在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圖強的時代的呼聲。
全詞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慷慨雄壯,意境高遠,風格明快,不失為千古絕唱。
上一篇:《歐陽修·涼州令》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李清照·聲聲慢》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