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蟬》中外哲理詩賞析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fēng)。
《蟬》是一首精美的詠物小詩。它托物寓意,以蟬自況,在贊詠鳴蟬高標(biāo)逸韻的同時,也道出了一定的生活哲理。
詩的前兩句,是對蟬的白描。作者以洗煉之筆,將讀者引入一種絕不蕭條的清秋境界:青天朗朗,白云悠悠,高大的梧桐枝干挺拔,疏朗的綠葉參差錯落。這里,就是蟬兒的棲身之處。詩句集中展示的,是蟬的大特寫鏡頭,筆觸細微而具體地描繪了蟬的形象,突出了蟬生性高潔的特質(zhì)。緌:古指冠纓,也以冠纓代指官宦,以區(qū)分于黎元庶民。暗指蟬身價之高貴。“垂緌飲清露”是寫蟬的形態(tài)與食性,它從容自如,灑脫超群,飲食著一塵不染的“清露”這天賜之物。古人不知蟬以樹木汁液為食,認為它只靠露水為生。身份顯貴卻能清白自守,這顯然含有比興之意。“流響出疏桐”,寫蟬鼓翅高歌,長鳴不已,激越高亢的樂音從疏疏落落的桐葉間涌流而出,在清秋麗日下遠遠傳播,給人以振聾發(fā)聵的感覺,把蟬鳴的響度與力度表現(xiàn)得相當(dāng)傳神。以上兩句對蟬的具體的描寫充滿了褒揚色彩和贊賞之意,為后兩句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使之有堅實的基礎(chǔ)和鮮明的針對性:“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來得水到渠成,成為詩的點睛之筆。作者告訴人們,蟬音的遠播并非借助秋風(fēng)的傳送,而是由于自身居高所致。這里未免不是作者在以蟬自況,暗喻自己的聲名并非來自朝廷的吹捧,而是自身品格高潔的必然結(jié)果。詩人雖然是在借蟬喻己,卻在無意中揭示出一種哲理——在內(nèi)因與外因的關(guān)系上,在主觀條件和客觀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上,古代的思想者似乎已有所悟,他們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是相當(dāng)可貴的。
值得一提的是,虞世南的詠蟬詩之后,駱賓王、李商隱都有以蟬寄意的名作,它們共同組成唐詩中“詠蟬三絕”。但是由于三位作者的個性、地位和遭遇各不相同,其詩作的基調(diào)與風(fēng)格也就互相迥異。清人施補華稱:“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三首詩比興截然不同,卻也各自含有一番哲理,將它們進行比較賞析,你會從中領(lǐng)略到更為豐富的意趣。
上一篇:《陳欣心·落花》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蘇拯·西施》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