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把端陽慶,節屆天中。
蒼蒲艾虎,物阜財豐,
共樂太平玉摟人,酒醉雄黃把肩并,臉賽芙蓉。
石榴花,鬢邊斜襯釵頭鳳,血染鮮紅。
浮瓜沉李,水閣涼亭,陣陣荷風。
劃龍舟,奪標競彩相爭勝,鑼鼓叮咚。
采蓮歌,悠悠飏飏真好聽,燕語鶯聲。
——清·華廣生輯《白雪遺音·馬頭調帶把》
本篇把我國過端午節的民風民俗,寫得紛至沓來,美如畫卷,
陰歷五月五日是我國傳統的端陽節,又稱端午或端五節。《藝文類聚》卷四引《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太平寰宇記》卷145引《襄陽風俗記》云: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屈原告妻,所祭皆為蛟龍所奪。龍畏五色絲及竹,故妻以竹為粽,以五色絲纏之。今俗其日皆帶五色絲、食粽,言免蛟龍之患。又原五日先沈,十日而出,楚人于水次迅楫爭馳,櫂歌亂響,有凄斷之聲,意在拯溺,喧震川陸,風俗遷流,有競渡之戲。”可見這個風俗由來已久。
這首民歌為我們描繪的清代民間過端午節更是盛況空前。其主要特點,首先是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物阜財豐”,足以“共樂太平玉樓人。”其次,過節的內容和方式,更加豐富多樣。如懸掛“蒼蒲艾虎”,蒼蒲,即菖蒲,葉子形狀似劍,舊俗于端午節掛在門上,謂可辟邪。艾虎,用艾做成的虎,舊俗端午節佩戴艾虎,認為可辟邪除穢。《山堂肄考·宮集》卷11: “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虎,粘艾葉以戴之。”陳文靘《歲時廣記》卷21: “王沂公端午帖子云: ‘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云七寶車’。”飲雄黃酒,雄黃,是礦物名,中醫學上用為解毒。再次,它不只是寫端午節的民風民俗,更重要的還突出了人民群眾的活動。如“玉樓人” “酒醉雄黃把肩并,臉賽芙蓉”,這該有多美!“石榴花,鬢邊斜襯釵頭鳳,血染鮮紅”,這該多俏! “浮瓜沉李,水閣涼亭,陣陣荷風”,這該多愜意!浮瓜沉李,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沈李”指消夏樂事。 “劃龍舟,奪標競彩相爭勝,鑼鼓叮咚”,這該多帶勁! “采蓮歌悠悠飏飏真好聽,燕語鶯聲”,這該令人多么陶醉!
我們中華民族雖然多災多難,以憂郁寡歡、性格內向著稱,然而也不能一概而論,絕對化,我們中華民族也有興高采烈、喜氣洋洋的時候,這首民歌便反映了我們民族特性的后一個側面。
上一篇:《窮團和富團》原文|賞析
下一篇:《紗窗外月影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