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淵明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這是陶淵明《雜詩》的第二首,主旨為抒寫時光流逝、志業未就的悲哀。
詩的開頭四句,描繪了一個廣闊的月夜室外背景。太陽從西山沉落了下去,明月從東山升上了天空;月光遙遙萬里,在浩蕩的夜空里照耀得十分明亮。淪,沉落。阿,大土山。西阿,即西山。“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說明白晝已盡,夜晚已到。蕩蕩,廣大的樣子。景,光色。“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是承“素月出東嶺”一句,對于月夜景色的描繪。第五、六句,便從室外描繪到室內了。清風吹進了房門,夜中的枕席,使人感到寒冷。戶,原指單扇的門,后泛指門。如果說,詩的開頭四句給人以“清”的感覺,那么這“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二句,就給人以“冷”的感覺了。總的說,這六句,描繪了清冷的環境氣氛。
中間四句,便描寫人物活動了。氣候的變化,使人意識到季節的變更;不能入睡,才體認到夜間的漫長;要想傾吐內心的隱衷,又沒有人跟我談論,只能舉杯勸自己的影子與我同飲。氣變,承前面“枕席冷”。時易,季節變更。由于季節變更,作者便會感到時光流逝之迅速,產生感慨,而引起“不眠”。“不眠”之人,便會感到長夜難挨,很想與人相談以消夜。可是“欲言無予和”,所以只能“揮杯勸孤影”,借酒澆愁了。這四句,寫人的行動,展示了作者充滿憂慮,但又無法排遣的形象。
詩人憂慮的主要原因是志業難就,詩的最后四句就說出了這一點。日月拋人而去,我雖有志向,卻不能實現;想到這些,不禁滿懷悲凄,直到天亮,心中不能平靜。“日月擲人去”,照應前面“氣變悟時易”一句,也就是“歲月不待人”的意思。騁,馳騁,此指才能的施展。作者早年懷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他在《擬古》詩中說:“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在另一首《雜詩》中說:“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可現在,年歲老大,壯志難伸,所以慨嘆“有志不獲騁”,自然不免“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了。終曉,徹夜,直到天亮。這四句,是作者慨嘆志業難就,其中“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二句,不也從反面闡明了“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嗎?
這首詩,有環境氣氛的渲染,有人物行動的描寫,也有心理活動的刻畫,語言平易而又形象生動,有的詩句富有哲理,讀來耐人尋味。
上一篇:《雜詩十二首(其七)·[晉]陶淵明》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都尉古劍·[唐]白居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