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曲連環接翠帷,高樓半夜酒醒時。
掩燈遮霧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這是一首詠物詩。題目是“屏風”,詩就描寫屏風。四句詩說的都是屏風的事。這種創作方法是“賦”。第一句寫屏風的形狀,一共六扇,鉤連起來可以轉折的,放在翠綠色的帷幕邊。第二句寫屏風所在的時地。高樓上,半夜里,主人酒醒之時。第三句寫屏風的作用: 掩燈、遮霧,把室內室外的一切光與影都嚴密地擋蔽了。第四句寫屏風的效果: 使室內的人不知一切外邊的事,還是天晴有月亮呢,還是在下雨?
很明顯,初學詩的人也可以感到這首詩不僅是詠屏風,它還是有言外之意。誠如朱彝尊所說:“似有所寓。”(《李義山詩集輯評》)把屏風比喻為一種阻擋或隱瞞真實情況的人物,而它的主人又是在高樓上,半夜里,并且是酒醉才醒的人。這是一個不能明察秋毫,而易受蒙蔽的人。詩題是“屏風”,那么這首詩可以解釋為諷刺蔽賢之人。但馮浩以為不是。那么,從 “雨落月明俱不知”這一句看,也可解釋為諷刺被蒙蔽的達官貴人。但是,另外也可以把第二句和第四句認為是作者自寫,那么,屏風對于詩人,就成為欺瞞他的小人了。
在李商隱的七言絕句詩中,這一首是寫得最淺顯的。它不是有什么寄托,而只是有所比喻,因為它并不象專指一件事,這就是“賦而比” 的創作方法。至于這首詩的措辭,也不能說是婉,最后一句未免說得太顯露了。
上一篇:李商隱《壽安公主出降》
下一篇:李商隱《幽居冬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