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少雄
千古風流八詠樓, 江山留與后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 氣壓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
這首七絕是篇登臨題詠。詩人扣住八詠樓雄峻古老的特點,詠史繪景,抒吐懷抱,筆下壯麗的山河風光中,隱寓著深沉的歷史憂患意識和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全詩筆力凝重,感情悲涼,意境深邃而氣勢磅礴,有一股真氣大力徐徐推出;細細體會,竟余勁綿綿,震撼人心。
詩所題八詠樓,在婺州(今浙江金華),唐宋時是浙中一大名勝,文人墨客漫游古越時多愛登臨吟詩,留題墨寶,李白、崔顥、嚴維等名士都有佳篇傳世。李清照失家逃難,于南宋紹興年間曾流寓婺城,詩即登臨時寫。八詠樓已頗有歷史,它原名叫元暢樓,南朝齊詩人沈約出守東陽(今金華),有登樓名詩《元暢樓八詠》(組詩八首),后人因而改稱八詠樓。自沈約登樓以來,時間過去了約六個世紀,六百年間,八詠樓風流名世,久受文人推崇,尤其它那“明月雙溪水,清風八詠樓”(唐人詩句)的清美幽靜意境,一時傾倒過多少才子,成了人們尋賞的勝地。故李詩啟唇即吟:“千古風流八詠樓”,以醒目地位推出它的歷史和影響。詩筆超然而起,悠然而遠,氣韻飛動,飄入佳境。低迴嘆唱中,女詩人登臨憑軒的喜悅和遐想翩翩的神態,活生生攝現人們眼前。第二句卻筆腕一折,翻喜為愁:“江山留與后人愁。”風云突變,悲響浮上,李氏心境兀然逆轉。筆力強健,如非出白一弱女子之手。緣何生愁?尋繹詩情,實與樓前江山有關。沈約向以多愁著稱文壇,“沈腰月瘦”就是舊時的常用典故;其《八詠詩》更是愁苦之聲,吐訴了樓外山水融動他失意外放他州心事時的傷感。后世文人每登茲樓,覽目山水,憑吊前賢,吟誦沈詩,莫不有動于衷,悵愁不已,正如唐代崔顥《八詠樓》詩所說“登臨白云晚,流恨此遺風。”樓外的婺州山水景色,自古易勾人生愁,這是八詠樓人文景觀深層的一種文化心態積淀。不過,李清照這一“后人愁”,遠比一般文人空泛的懷古之愁、失意之愁要深刻得多,直與眼前的大好河山有著密切關聯。它是一種時代之愁,家國之愁。靖康亂起,中原淪陷,李清照失去了故鄉、丈夫、美好的和平生活,流落江南,“漂零遂與流人伍”。國破家亡的巨大災難,激起她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深沉的愛國之心,“南渡衣冠思王導,北來消息少劉琨”詩句就是她對時政的尖銳抨擊。詩人與沈約都生活于只剩半壁河山的不幸時代,但南朝都城建康,版圖尚闊,國勢也較安定;而李氏當時,不僅國土日蹙,連國都也南遷臨安,而且“(金人)連年以深秋弓勁馬肥入寇,薄暑乃歸,遠至湖湘二浙,兵戎擾擾,所在未嘗有樂土也”(《雞肋編》)。有著如此有異有同的時代背景、身世遭遇,李清照登上這沈約愁意久浸的古樓,細覽遠處的浙中大好河山,她能不愁襲心頭,黯然傷神?“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新亭客語,正是李氏“后人愁”的最好注腳。詩人之愁,跳動著時代的脈搏,流露出家國之痛,涵義廣遠,感慨萬千。但詩歌說得很含蓄,點醒一個“愁”字便勒住筆勢。三四句旋而轉寫樓前景觀,撇情入景;意脈一折而再折,乍從歷史拉入現實,又移視線于風光,腕底急劇翻滾中透露了內心的不平靜。“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八詠樓景色十分壯觀:斯樓基立城南高阜,高聳入云,下臨江水浩大的滔滔婺江;視野開闊,俯瞰萬里,登樓游目,浙中山光水色盡收眼簾,素有“浙中第一樓”之稱。詩人站在入云的樓頂,望著滾滾奔瀉的婺江,心潮澎湃,遐思紛起。恍惚中,她似乎俯見了一水縈貫的千里南國、沿江兩岸的廣大城市……。三四兩句,一從視域入筆,一從樓勢入筆,合力托出錦繡山河的壯美景色;眼界闊大,氣勢雄渾,意境深邃,有鳥瞰萬里、氣吞東南之勢,生動有力地描繪出八詠樓的建筑特征和造型美感。李詩不愧為八詠樓題詠的壓卷之作。
這里,還要提出一個為人們所忽視的重要問題,就是:為什么詩人在第二句點醒一個詠嘆現實的“愁”字心曲后,卻筆鋒一折,轉而以極寫八詠樓的雄峻偉拔收結全篇?為什么詩歌情緒變化多端:忽而喜悅、忽而悲愁,忽而又化作豪邁情狀并戛然剎筆?再三誦讀,可以感受到:李詩深層實際上蘊含著強烈的譴責和難言的悲憤。李詩寫八詠樓的雄峻,實際上是寫萬里江山的險要。從中原到江南,有多少的雄關險塞?然而無論河山如何雄勝,奉行投降政策的無能的南宋小朝廷卻守不住它們,留給人們的只是無窮的“江山之愁”。貌作豪放、內實悲憤,詩歌寄寓的是一種極目大好河山、無限感慨、唏噓再三、欲言又止的深沉悲憤心情。這種情感與李清照南渡初期詩歌如“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愿相將過淮水”(《打馬圖賦》)所詠的直露壯情截然不同。學界研究有認為李清照晚年久居金華之說,以之解說本篇,前疑可釋。其詩當紹興十一年(1141)左右作。“紹興和議”成后,主戰派噤聲,北伐無望,詩人有滿腔悲憤,迫于形勢壓力又不得明吐直言,所以只好借登覽勝景散發郁悶,借指點形勝閃爍言愁,含蓄地抒吐深衷情愫。這時,詩人已約六十歲。花甲老嫗,猶眷眷不忘故土,愛國情懷何其深摯!直令當時多少須眉不勝汗顏。
上一篇:張秀芝《題臨安邸》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吳文治 朱崇才《題城墻》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