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珠小娘下青廓,洛苑香風飛綽綽。
寒鬢斜釵玉燕光,高樓唱月敲懸珰。
蘭風桂露灑幽翠,紅弦裊云咽深思。
花袍白馬不歸來,濃蛾迭柳香唇醉。
金鵝屏風蜀山夢,鸞裾鳳帶行煙重。
八窗籠晃臉差移,日絲繁散曛羅洞。
市南曲陌無秋涼,楚腰衛鬢四時芳。
玉喉窱窱排空光,牽云曳雪留陸郎。
“洛姝”意為 “洛陽美女”,“真珠”是這位美女的芳名。清初姚文燮曾對這首詩有如下一段疏解性的文字:“芳姿艷質,步步生香。寒鬢玉釵,高樓唱月。此亦何異蘭風桂露之幽翠,而第以供深思之哽咽乎?只因花袍白馬,久不歸來,以致濃蛾香唇,乞作蜀山之夢。……因念市南曲陌,楚腰衛鬢,四時歡笑,每調歌喉而留陸郎,何已之不如也!賀蓋托言以明所遇之不偶耳。”(《昌谷集注》卷一) 這“托言以明所遇之不偶”一句,對我們理解此詩的主旨頗有啟示。
全詩十六句,按詩意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十二句為第一部分,后四句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每兩句又為一個層次,逐層推進,較為詳盡地描寫了女主人公真珠一夜間的活動及其復雜微妙的心情。
“真珠小娘下青廓,洛苑香風飛綽綽。” “青廓”猶言 “青天”。“洛苑”當是洛陽城中的一座苑囿。“綽綽”,舒緩之意。這兩句開門見山,寫真珠身帶裊裊飄動的香風來到洛苑,有如仙姬神女自天而降。著一 “下” 字,又著一“飛” 字,真珠飄然而至之狀宛如親睹,用字極為傳神。
“寒鬢斜釵玉燕光,高樓唱月敲懸珰。” “玉燕”指玉釵,用《述異記》所載神女遺漢武帝玉釵,傳至昭帝時宮人共謀欲碎之,玉釵化為白燕升天事。“懸珰”,懸掛著的玉珰。這兩句寫真珠鬢間斜簪一支晶瑩閃光的玉釵,登上高樓,擊懸珰以為節,對月歌唱。
“蘭風桂露灑幽翠,紅弦裊云咽深思。” “紅弦” 代指箏聲,蓋唐時箏弦為紅色,有張祜《箏》詩“夜風生碧柱,春水咽紅弦”可證。這兩句寫夜漸深沉,露冷風清,真珠猶自撫箏而彈,箏聲掩抑低徊,有如哽咽之聲,寄托著她幽怨的情思。
真珠的箏聲何以如此哀怨?第七句作了解答:“花袍白馬不歸來。”原來是她心上的人兒遲遲未歸,故將滿懷愁緒寄托在怨聲之中。“花袍白馬”,寥寥四字,活畫出一個紈绔子弟的形象。第八句“濃蛾迭柳香唇醉”,言其蛾眉緊鎖,有如柳葉之迭而不舒;香唇緊閉,有如醉酒之緘默不語。這句刻畫了真珠若有所思的憂郁神態。
“金鵝屏風蜀山夢,鸞裾鳳帶行煙重。”“金鵝屏風” 謂屏風之上繡有金鵝。“蜀山夢”,用宋玉《神女賦》楚襄王夢巫山神女事。“鸞裾鳳帶”,極言真珠妝飾之華麗。這兩句,上句意謂:“花袍白馬”終于不歸,真珠不得已倚屏風假寐,期望能如巫山神女一般,與自己的心上人在夢中相會。下句意謂: 由于真珠身著鸞裾鳳帶,夢魂殢重難行,不能如巫山神女一般行云行雨,故終未如愿。不過這句乃是形象化的說法,其實是真珠由于憂心忡忡,終夜不能成眠,因而她所期待的夢境根本無從出現。
“八驄籠晃臉差移,日絲繁散曛羅洞。”“八驄”,王琦以為當作“八窗”,且舉鮑照詩“四戶八綺窗”為證(見《李長吉歌詩匯解》卷一),其說近是。“羅洞”,指窗紗上的小孔。這兩句大意為: 真珠于朦朧之中,恍惚覺得有亮光在眼前晃動,轉過臉一看,只見日光透過窗紗,絲絲縷縷射進屋中,原來天已大亮了。
以上為第一部分。這十二句以真珠為主人公,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場景則似在洛苑的一座高樓之上。這十二句也許會給讀者帶來迷惑不解:如此一位多才多藝的美人,何以遭到她心上人的冷遇?她的那位 “花袍白馬”徹夜不歸,又究竟去了何處呢?看來還得從第二部分的四句中去尋找答案。
“市南曲陌無秋涼,楚腰衛鬢四時芳。” “曲陌”,曲折的小巷,此指妓女所居之地。“秋涼”,指秋天蕭條冷落的景象。“楚腰” 用楚靈王好細腰美人事,“衛鬢”用衛子夫因發多而美深得漢武帝寵幸被立為皇后事,比處皆借指 “曲陌” 中妓女的妖容冶態。這兩句意為: 洛陽城南曲折的巷陌是妓女的聚居之地,那里一年到頭熱鬧非常,濃妝艷抹的妓女多得如同四季盛開的鮮花。
“玉喉” 排空光,牽云曳雪留陸郎。” “(tiao) ”,言歌聲宛轉之妙。“排空光”,猶響遏行云之意。“牽云曳雪”,謂妓女拉扯著客人的衣衫殷勤挽留。“陸郎”語出樂府 《明下童曲》“陸郎乘班騅”,原指陳后主的狎客陸瑜,在此處可以理解為泛指那些時常光顧“曲陌” 的紈绔子弟,或者理解為特指真珠的那位“花袍白馬”亦無不可。這兩句說: 妓女們輕舒歌喉,歌聲美妙,嘹亮入云,她們嬌態畢露,拉扯著那班蕩子的衣衫,殷勤地挽留他們。
以上四句,場景轉換到了 “市南曲陌”,主人公也換成了 “楚腰衛鬢”。這四句暗示出那位“花袍白馬” 的行蹤,而真珠失寵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這首詩文字較為艱澀,寓意也較深曲,其主旨何在,頗費索解。當然,此詩有可能是一首紀實之作,詩人據所見或所聞,直書其事,以表達對真珠不幸遭遇之同情。但我以為,如果聯系李賀坎坷蹇塞的身世及其創作繼承了 《楚騷》“美人香草”的比興傳統等因素來考慮,則更有可能是一首寄托了個人身世之感的作品。詩人通過娼妓妖媚惑人、名姝反遭冷落這一鮮明的對比,揭露了蘭蕙摧折、蕭艾方滋的社會現實,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牢騷憤懣之情。姚文燮注《昌谷集》,以史證詩,雖多穿鑿附會,但他指出此詩“托言以明所遇之不偶”,可謂先得我心,故我以為其言“對我們理解此詩的主旨頗有啟示”。
這首詩的藝術特色,有兩點較為顯著:
第一,結構奇突,通過反跌的手法,有力地強化了主題。
這首詩的結構很不勻稱,前一部分為十二句,后一部分只有四句。前十二句詩人用濃墨重筆,從才藝出眾、氣質雍容、姿色美艷、妝飾華貴、感情深沉專一等各個側面,精心地刻畫出一個動人的美女形象。但后四句陡然逆轉,卻又把這一形象的價值輕輕地一筆勾銷了。而且前十二句越是把真珠描繪得可愛可貴,其結果卻是她越被反跌得可嘆可悲。這種奇突的結構形式,更加深刻地突出了真珠這一人物的悲劇命運,有力地強化了全詩的主題。
第二,大量使用華麗的詞藻,構成斑爛多采的藝術境界。
李賀遣詞,力求華貴艷麗。在此詩中,風是 “香風”,弦是 “紅弦”,唇是“香唇”,喉是“玉喉”,洞是“羅洞”。詩中又點綴了許多富于美感的事物,號“蘭風桂露”、“花袍白馬”、“濃蛾迭柳”、“金鵝屏風”、“鸞裾鳳帶”、“楚腰衛鬢”等等。故而詩中鏤金錯玉,一片珠光寶氣,構成了一種斑爛多采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與女主人公真珠的身份十分相稱,為更好地烘托氣氛、刻畫人物,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上一篇:《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并閏月(選一首)》原文|賞析
下一篇:《浩歌》原文|賞析